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DBFQSYYDYPTDFDF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伉俪(kàng)饿殍(piǎo)跻(jì)身间(jiān)不容发B.打烊(yàng)晕眩(yùn)褶(zhé)皱畏葸(xǐ)不前C.沉疴(kē)蕈菌(xùn)诤友(zhèng)不容置喙(huì)D.弓缴(jiǎo)忖度(cŭn)档(dàng)案改弦(xuán)更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胳膊挖墙脚墨守成规卑躬屈膝B.坐阵莫须有囤积居奇以逸代劳C.振辐座右铭鸠占雀巢在所不惜D.彗星吓马威星罗棋布两全齐美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B.1月4日河南兰考大火发生后,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爱心妈妈”袁厉害再次走入公众视野,其收养是否合法、是否会“入刑”等问题一度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C.电影《一九四二》让更喜欢津津乐道历史辉煌而不喜欢翻看沉重记忆的中国人在享受苦味的同时,去思考怎样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D.南方没有集体供暖企业,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亭夏日》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_________,满架蔷薇一院香。A.夕阳川上浩烟波B.纵使晴明无雨色C.花明柳暗绕天愁D.水精帘动微风起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DBFQSYYDYPTDFDF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卒:完毕,结束B.亦何以易此乐也易:改变,引申为替代C.非左右为之先容先容:宽容D.从车骑数十人从:使……随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惜其用武而不终也B.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表示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C.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D.文章直叙苏轼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后受到他们的赏识。于是一到京城苏轼就登门拜访求教。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3分)(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3分)(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4分)(二)、文言文断句。(3分)9.下列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黔敖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B.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C.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D.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鹤林寺僧舍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DBFQSYYDYPTDFDF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4分)(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4分)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2),。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3)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DBFQSYYDYPTDFDF“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13.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B.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D.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1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4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寂寞龙应台⑴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⑵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⑶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
本文标题: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8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