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高考实验能力要求与回顾一、高考实验能力要求及解读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实习,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实习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依据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相关知识,分析预期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依据实验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或得出结论等,是本条能力要求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根据实验的结果分析产生的原因或说明的问题,是常见的实验题型之一。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其知识的落脚点一般是在教材上的,学生是已知的。但如果是要求从实验结果推演所能说明的问题,则结论可以是学生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甚至可以是与学生的已知相悖的。所要说明的问题可能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修正和补充。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本条目的要求中,包含除字面直接表达的要求外,其实还隐含着一些要求:如根据所给材料提出所要研究的课题,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的数据,运用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方法处理实验的数据等等。用数学方法如坐标曲线图、直方图等处理实验结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二、高考实验题型1、常规实验的考查(1)、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分析和解释(2)、对实验步骤及实验顺序的分析和解释(3)、对实验设计中对照实验的分析和解释(4)、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5)、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2、拓展类四大题型(1)、实验分析题型—根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推导实验结论;分析、解析实验现象、实验原理(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型—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4)、综合类题型—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等相关知识。第四节实验设计生物实验的一般程序1、实验名称、目的、题目(什么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2、提出假设:(是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提出假设寻找证据符合事实假设成立不符合事实假设不成立3、预期:在提出假设以前,先提出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否则成立。4、设计实验方案:5、进行实验操作:6、观察和收集数据: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7、分析推论:对记录的数据、现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推导得出结论生物实验设计的解题方法思路生物实验设计“六依托”即细心审题、原理分析、材料分析、变量分析、结果分析和正确表达。(一)、解题模式1.审题①浏览试题②明确要求③挖掘条件类型分析验证性实验题探究性实验题实验目的试题中已知,用线画出即可把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变为陈述句实验假设不需要假设对探究问题提出一种可能2.原理分析实验原理即实验所依据的科学道理,涉及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许多方法和原理。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同时确定实验思路(探究性实验的实验原理中一般都包含了实验假设和预期结果)4.变量分析(设计步骤)步骤1分析获取实验中的单一变量,②将材料用具用1、2、3…进行分组标号(注意题中是否已经给编号是否可接着用是否需要区别!)步骤2(必须遵循对照原则)怎样对不同(或相同)对象施以相同的(或不同的)处理操作①不施加实验变量(自然条件或模拟自然条件),设为对照组;②施加实验变量,设为实验组(也可能是相互对照);③控制无关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考虑可操作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步骤3根据反应变量,反应或培养一段相同时间后,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指标(特异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等),或测定指标(生长发育速度、生化反应速度等)、记录数据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实验设计大多与单因子变量和对照实验有关。3.材料用具分析(1)试题一般会给出材料用具(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明确每一材料用具在该实验中怎样利用,在什么时候和什么位置利用.(2)完全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选择最能体现此生物学事实的具体对象.(材料是否需要制取或处理)步骤1①选材: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大小、物种类、形态、叶片数等)5.结果分析及实验结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对应假设,分类讨论:①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变量无影响;结论②实验组比对照组好,实验变量有利;结论③实验组比对照组差,实验变量不利;结论实验结论:对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最好用书上的理论或者题目已给出的理论下结论6.表达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图表曲线予以正确表达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得出实验结论。在文字表述上要有技巧,如表述的语言要精练、应尽量使用题目中出现过的比较规范的表述、在使用器皿时用标记号(甲烧杯、A试管、1号培养皿……)来辅助,这样在表达时一方面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篇幅、节省时间。7.检查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实验完毕后如果时间容许,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回顾检验①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正确性);②实验步骤是否科学,有无少做了步骤或顺序颠倒的现象;③有无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或超出题目给的实验条件;④有无设置对照(参照系)或可能造成误差;⑤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创新实验得分;⑥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是否符合可重复性原则;⑦实验能否顺利完成;⑧实验的安全性如何。(二)、实例分析例、以下为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几个实验: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分析回答:(1)实验③说明_______对小鼠无毒害作用;实验④说明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型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写出主要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1)细心审题是关键(表2)审题程序具体内容浏览试题要浏览一下整个试题,注意试题每小题分数的分配情况及实验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例第(1)小题属于实验分析题型;第(2)小题属于实验设计题型明确目的要求要确实弄清楚每小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第(1)小题给出实验步骤和结果,要求分析相关问题;第(2)小题仅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挖掘条件一般情况下,条件隐蔽的问题难度较大,必须看清有关的线索,找出隐蔽条件,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第(1)小题的第一空格答案来源于题干;第二空格可以通过4组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第(2)小题出现“遗传物质是什么还不清楚”等条件,说明本实验属于探究性试验;出现“再上述实验基础上”等条件,说明可以借鉴第(1)小题的实验材料等,还可以借鉴课本相关原理。(2)4种分析是核心分析类型探究性实验题[以第(2)小题为例]原理分析(实验假设)借用课本转化实验的原理:R型细菌+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S型细菌+R型细菌R型细菌+S型细菌中的非转化因子→R型细菌假设S型细菌中DNA是转化因子(也可以假设S型细菌中蛋白质是转化因子)材料分析生物材料:R型细菌、S型细菌;其他材料用具;培养皿、接种环等微生物鉴定和菌体成分分离所必需的材料和用具(通常要求具体化)变量分析(步骤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可以判定,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物质作为转化因子,可能是DNA、蛋白质、糖类、脂类中的某一种物质结果分析先确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观察指标;4个培养皿中菌落的类型,然后根据观察指标,预测实验结果:1号培养皿中观察到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落,其他3个培养皿中只观察到R型细菌的菌落;2号培养皿中观察到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落,其他3个培养皿中只观察到R型细菌的菌落;3号和4号培养皿与此类似步骤设计答案①取4个培养皿编号为1、2、3、4.②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得到蛋白质、DNA、糖类、脂类,制成分别含有以上成分的4种培养基,取等量分装到4个培养皿中。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分别接种到四个培养皿中,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一段时间。④观察菌落生长情况。(3)正确表达是保障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在解答实验题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实验分组编号使实验设计有条不紊。一般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明确的量化描述,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实验设计中适时出现“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一段相同时间后”等都是很好的得分点。来!回味06年的实验设计题30题: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叶面上。(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3)(4)分析预测的结果答案解题思路:1、先看本实验要验证什么?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2、看分组、变量、对照,看看题中的实验做到哪一步?蒸馏水NaHCO3稀溶液(1)(2)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叶片均下沉蒸馏水NaHCO3稀溶液思考:下沉与否是与叶肉细胞间隙的气体多少有关如何能增加叶肉细胞间的气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题中给的试验用具如何用?ABAB(3)光合作用需要?光、原料(CO2和水)暗培养箱、日光灯如何用?本实验的变量?蒸馏水NaHCO3稀溶液日光灯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浮起,在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底部(这只是证实了光合作用产气体)光合大于呼吸,使叶片细胞间隙充满气体蒸馏水中无O2、CO2影响呼吸和光合,无气体产生蒸馏水NaHCO3稀溶液暗箱培养NaHCO3稀溶液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在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底部(4)ABAB看题分析预测结果:(第三步为什么一个上浮一个不上浮?)(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多于呼吸消耗的氧气,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光照下,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在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在黑暗中的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第四步为什么两只试管叶片均不上浮?)看题看看高考题中同学们的失误吧!第30题:满分22分,均分:6.14分①关于实验步骤的失误:对照不明确:A.对照不全或缺乏对照只有一个对照:H2O管NaHCO3管三步暗光四步光暗或:三步光暗四步暗光正确的对照应该是:H2O管NaHCO3管三步光光四步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