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13年高考历史国内外时政热点
12013年高考历史国内外热点【考情报告】年份地区题号热点(类型)2012上海39中华民国的成立(周年纪念)江苏6中华民国的成立(周年纪念)江苏17新经济政策(次周年纪念)江苏22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长效热点)福建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周年、次周年纪念)福建38民主政治(长效热点)浙江15史学范式(长效热点)浙江39辛亥革命(次周年纪念)山东35社会转型(长效热点)天津5大国关系(长效热点)广东39民主政治(长效热点)全国33中共十四大召开(周年热点)安徽22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政热点)安徽36民族关系(长效热点)长效热点◆长效热点一:“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复习视角】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度,复习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1.理解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2.了解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了解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建国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24.了解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即时演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孙中山全集》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4)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答案】(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3)主要原因: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3(4)结论:为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长效热点二:社会转型【复习视角】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和世界的社会转型。1.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与社会转型问题相关的重大事件,是近三年高考历史命题的切入点。2.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百家争鸣、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史实。3.考向分析(1)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2)命题者往往既会考查考生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等不同角度认识重大转型事件的能力,又会考查考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即时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近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4【答案】(1)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临时约法》,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国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②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教育: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制的建立等。科技: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文化: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李善兰与近代数理知识的传入等。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握手礼等)。(各举一例即可)◆长效热点三:大国关系【复习视角】在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1.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或合作协同,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从1972年两国关系正常化至今,两国关系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为主。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复活,其一系列言论和行为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不和谐的影响。(2)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敌视新中国,在近现代史上有很多掠夺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发生。但从二战期间两国的配合及关系正常化开始后两国的和平友好交流来看,两国之间虽有一些矛盾和摩擦,但共同利益很多,合作协同也很多。(3)近现代史上中俄之间有过巨大矛盾,如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和中苏关系恶化等;但中俄之间有很多友好交往,如帮助中共成立及国共合作、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过渡时期对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等。(4)战后美苏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2.从考查角度上看,围绕主要大国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事件,是近三年高考的主要切入点。3.从考查内容上看,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美俄(苏)关系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成为近三年高考的热点。4.考向分析大国关系要注意全球化视角,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一些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关注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或大国集团历史5上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时演练】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工作也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在一年多时间里,与我国建交或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有近三十个国家同我国发生外交纠纷,其中有些是由于中国方面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这就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外事工作陷于困境……1969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一些外国驻华使节,同他们进行友好的谈话,实际上是传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关系的信息。不久中国就陆续派出一批驻外使节,对过去主要由于中方的极左行动而损害双边关系的事件,主动进行修复工作。——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恩来《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1972年2月)材料四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中美双方为打开“友好来往的大门”,经过了哪些“共同努力”?(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答案】(1)中国方面原因:纠正“文革”初期在外交方面的极左政策;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扩大和改善国6际交往,提高国际战略地位。美国方面原因:陷于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全球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失败;不得不承认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2)政策:敌视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3)共同努力: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4)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长效热点四:近代化【复习视角】17~1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历史国内外时政热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