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3-2
课后演练提升1.(2012·福建质检)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材料二材料三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1944年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国际互联网年”(1)材料一中,西欧金钱财富来源于①________洲,最终大部分流向②________洲。(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4)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中的“秘鲁和墨西哥”是美洲国家,所以西欧的金钱财富主要来自美洲;西欧国家主要是向亚洲国家购买丝绸、香料等,所以金钱财富最终流向亚洲。第(2)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列强的侵略特点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考查变化及其原因,扣住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变化及政治史实来分析原因。第(4)问则要扣住材料三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措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来答题。答案:(1)①美;②亚。(2)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3)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原因: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二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4)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2012·湖北孝感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今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重建的旗帜》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条件和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评述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解析:第(1)问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条件主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而目的则要从直接、间接和根本目的来综合考虑。第(2)问欧元的影响则要从内部和外部(国际)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上的统一意识来考虑。第(3)问考查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变化及原因,要从美国的根本目的入手。第(4)问则要求从二战后开始归纳美欧关系,注意其关系的复杂性。答案:(1)条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横财,战后经济突飞猛进,控制了世界的经济霸权。目的:抵制共产主义对西欧的威胁,帮助西欧恢复经济进而控制西欧。(2)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形成了欧洲人的统一意识;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国际:挑战美元霸权地位;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3)变化:从平等伙伴关系到压制欧洲,搞垮欧元。原因:维护美国霸主地位。(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3.(2010·山东高考)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本题类似前面高考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查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答案: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不能只表明观点,而不列举理由)(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3)评判标准:项目要求等级主题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述一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三符合主题观点基本合理只罗列史实史实基本正确条理较清晰基本合乎逻辑三基本符合主题史实不够准确条理不清观点不够合理缺乏逻辑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4.(2010·福建高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年份日英美法德1921~1929年3.01.74.39.47.11930~1937年9.92.70.7-3.9-0.3——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解析:此题侧重对经济史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同时结合了工业发展、人均GDP与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考查。(1)此题考查曲线图表的解读和概括能力,同时审题要把握比较和走势两个关键词,答案中要体现中国与西欧三时段的走势,同时要体现两者的异同。(2)此题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解题要懂得题目的转换,不考虑人口因素来分析人均GDP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影响这时段经济发展的因素,此类问题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3)此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突破口还是在于审题环节,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实质上还是要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局限问题。(4)此题以中国80年代发展为中心,横纵向对比总结。答案:(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3-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