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卷分析
1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卷分析据2013年6月18日阅卷场总结会信息整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试卷的评阅已经顺利结束。这是我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首次高考,命题依据的是根据历史新课标和新教材制定的考试说明,与过去的高考相比,本次考试尤其引起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十分关注。为了对今年四川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考试情况进行正确评价,同时为今后改进试题的命制和评卷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以更好地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特对今年四川省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难易程度、得分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建议等进行以下分析。一、总体评价2013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难度较2012年四川卷历史试题有所降低,特别是客观题难度较2012年有明显降低。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和目标立意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中学教学实际、凸显学科特色,又体现新课程理念、引领教学方向,在平和中彰显学科能力考查,实现了向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二、试题命制分析(一)试题特点今年四川文综试题命制的一大变化是首次采用分科合卷形式,政、史、地三个学科各占100分,在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等方面遵循考试说明,保持了相对稳定和适度创新,对两个主观题的分数进行了适当调整,由原来文综卷两个主观题的32分、20分,调整为两个主观题分别为28分和24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结合时政热点,主要以材料形式呈现,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历史思维能力及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兼顾四川地方特色。特别是Ⅱ卷的两道综合题的设计都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学科特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具体来说:1、依据课程标准,凸显学科特色本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力度是各门学科最大的,课程分设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采用“一标多本”的教科书体系,实行模块和专题教学。虽然我省统一采用人民版教科书,对命题者来说相对更好操作,但课程标准及依据课标制定的考试说明才是指针。本次考试历史试题可以说都是依据课标命制,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如主观题13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近代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是课标内容标2准的具体要求,也是课标内容标准的总体要求。课标指出,通过历史(Ⅰ)学习,“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又如主观题14题主题“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相关问题看似与教科书内容无关,实际上仍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013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在素材选用方面沿袭了四川卷的一贯风格,重视多样化、新颖性和时代性,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有书法、表格、漫画、广告、年表、照片等。这些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均出自高中历史教材之外,但涉及的知识在教材之内。都要求学生结合特定背景,全面、准确的释读和理解文字材料、表格、图片等才能做出正确答案。如14题材料二,图文并茂,体现了材料立意和能力立意并重的命题发展趋势。材料的呈现方式也有突破,显得更加生动,如13题材料三,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2013年四川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目标立意和能力立意,突出理解,注重分析,新课程理念在试题中得到全面呈现。首先,在目标立意方面。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今年四川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体现特别突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三维目标”的重要构成,是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不易实施,但在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却经常出现,四川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也不断尝试。今年试题客观题部分的第6题《日本泥脚》漫画题、第7题民国时期商品广告题、第11、12“准确性与具体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组题,都是这一方面的考查。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的考查是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往往难以操作,今年四川文综历史试题仍然注重这方面的考查。如14题“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的相关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启发学生注意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关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观,从而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在能力立意方面。今年的试题以材料题为主,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注重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今年客观题相较去年简单,命题者明显把能力层次要求高的高难度试题放在主观题上,重视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通过呈现新的材3料,创设新情境,寻找设问新切口,以新问题的面目呈现出来,试题与课本“若即若离”,体现了课改的课程观。13、14题在设问上要求“概括”、“分析”、“说明”、“比较”,注意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史料研读、提取和解读信息、综合分析、阐释论证以及知识运用与迁移等学科基本能力,这本身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从注重结果向兼具过程转变的教学理念。以13题为例,该题以“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主题导语,考查中国古代的权力监督和近代以来英国的权力制衡关系。本题联系现实进行考查,引导考生和教师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彰显史鉴功能。同时,本题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与发展等。该题着力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包括:①考查学生提炼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问的12分几乎全部是从材料一、二中提炼历史答案;②分析说明的能力,如第2问题“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③注重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的考查,如第3问要求结合史实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的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14题在设问上也体现出对能力层次的考查。如第2问后一小问“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其意不在考查特色,而在分析所呈现特色的原因,但学生作答必须依据特色进行分析。第3问后一小问“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其意也不在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在于分析教科书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所反映的时代要求。上述两问,充分体现了今年历史试题的能力立意,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学科特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第三、在史观立意方面。近年来,史学范式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命题,突破了“革命史范式”单一视角对教学和考试的主导。新史学范式等的引入,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视野,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已逐渐渗透中学历史教学,新史观也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命题立意的重要特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四川文综历史试题就较为重视史观立意命题,前几年主要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生态史观立意命题,去年的主观题两道大题都以现代化史观立意,今年14题第3问直接设问要求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分别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核心价值,反映了四川卷历史试题命制关注史学理论发展趋势,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实践。2、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4今年四川文综历史试题所考查知识均是课标和教材所涉及的主干知识,选修内容融入必修部分进行考查。涉及到中国史的主干知识:古代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教育、抗日战争、“文革”时期的教育等等;世界史的主干知识:雅典的民主政治、近代的民主与科学、英国政治制度、美国独立战争等等。按模块考查主干知识必修一约占40分,必修二约占24分,必修三约占16分,选修约占10分,其它不好区分模块的约占10分。初步统计,涉及必修一的专题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必修二的专题一、二、三、五,必修三的专题三、七,选修二的专题二、四。按通史体系考查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史约24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6分,世界古代史占4分,世界近现代史占32分,各历史时段考查内容分布稳定,与去年基本一致。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模块划分,三个板块分别约占50分、25分、25分,政治史内容偏重。主干知识具体分布如下表(均为人民版教材):题号具体内容题型教材分布分值1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选择题必修三专题二第2课42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选择题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43明清时期发展选择题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44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转换的主题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二第1课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45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选择题必修二专题二第2课46国共合作抗战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47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选择题选修二专题四第3课48雅典的民主政治选择题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49进化论在美国的遭遇选择题必修三专题七第2课410联合国通过反殖民法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九第2课411谢和耐谈中国历史研究选择题412美国独立战争选择题413(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非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1213(2)(3)英国议会民主制度非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七第1课选修二专题二第2课、专题三第2课、专题四第1课1614(1)辛亥革命后的课程改革非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614(2)文革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原因非选择题必修一专题五第2课614(3)工业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时代要求非选择题必修二专题五第3课,必修一专题四第2课、必修二专题三第3课123、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时代性,紧扣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试题以历史材料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重视历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科强调“学以致用”,也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情感、5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彰显了公民素养教育;考查的角度基本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Ⅱ卷两道主观题尤其体现了这一特色。13题以“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主题进行考查,涉及历年历史高考命题“民主与法制”这一长效热点,更特别关注2012-2013年度时政热点。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本题考查主题和内容可以说与这一时政热点问题高度切合,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第14题正是对课标这一理念的考查。其别出心裁的构思与选材可说是本卷试题的一个突出亮点。本题将民国初年的课程设置、新中国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为材料,凸显“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主旨。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观点和文字表述都紧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三个方面来说明“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该题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我国20世纪70、80年代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指出其中反映的“历史观”的变化,并“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本题可以说是历史新课程高考试题的经典之一。一方面考查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材料三的内容更是直接来自学生平时所学的教科书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严格遵循课标和考试说明;另一方面又通过试题考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启发学生注意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关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观,从而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本题还彰显了历史试题的教育功能,既可以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地认识和使用历史教科书,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而自觉投入到本次高中课改中,更能启发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师形成科学的教材观,推动中学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四川卷历史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89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