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二、基本内容如下:(一)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八)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答: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一)收敛思维特性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结果。(从多到一)(二)发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从一到多)(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二)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特征:逻辑性和直觉性逻辑性:推理方向特殊---特殊,归纳与演绎的简并缩合过程。特殊---一般---特殊直觉性:运用类比推理的过程并没有自觉的或明显的归纳演绎逻辑程序,实际起作用的是直觉因素,直觉的心理过程,所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或然性创造性:强度: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可靠性:强度: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创造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这种大脑中的知识、方法的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通过某种形式关联起来,形成新的联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三、直觉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的直接领悟的深刻理解;这种领悟和理解取决于经验的积累,只有当经验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产生“共鸣”时,直觉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发生。直觉具有思维的非逻辑性、过程的自动性和信念的坚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主体无需有意识的意志努力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直接迅速地做出判断,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关于问题的直觉洞察或顿悟的。直觉过程不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一步一步进行推理的过程,而主要是依靠头脑中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提取、重组,依靠思维洞察力,去直接猜测、判断、理解和把握对象。四、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灵感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中的需要诱发的心灵受激感应活动。灵感的基本特征:①发生的突发性(随机性)。“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②显现的瞬时性。爱因斯坦在朋友家的饭桌布上记下灵感;爱迪生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本;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曾在衣袖上及时记下了灵感创作了《蓝色多瑙河》。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诺贝尔发明炸药等。④常伴有情感的波动。在灵感状态中,情绪的一般性表现是: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富有成果而感到无限的兴奋和愉快。直觉和灵感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们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因而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2、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3、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规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公有主义(Communism)是指科学知识和成果为全人类是共有;通过公有成果以获得知识的公开审查,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无私立性(Disinterestedness)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kepticism)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被怀疑,此怀疑应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器官移植、安乐死、脑死亡与呼吸死、克隆人、网络隐私、空间伦理、核伦理爱因斯坦:“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4.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其动力?答:发展模式:一.累积式发展观(1)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累积式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科学家应该系统地积累知识,即搜集资料、解释资料、进行实验,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观察其规律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牛顿的万有定律相对于伽利略定律、开普勒定律体现为一种进步,是因为在牛顿理论中包含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惠威尔认为旧的理论无论多么荒唐总会对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支流-江河的科学发展模式:19世纪英国科学史家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这种归并是指把过去的成果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科学是在从事实出发,用概念去综合事实,是事实上升为定律,再通过综合上升为理论的历史过程中进步的。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系列间断性的
本文标题: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2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