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8咬文嚼字
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援.例(yuá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C.蕴藉.(jiè)尺牍.(dú)不胜.枚举(shènɡ)D.付梓.(xīn)斟.酌(zhēn)岑.寂无声(cén)【答案】D(“梓”读zǐ。)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答案】D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答案】B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答案】A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答案】A(“全文没有统一的中心”不对。)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述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B.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C.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D.《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答案】A(朱光潜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家。)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问题。从“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到“不致落入下乘。”原文见课本。7.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①“联想”的来源为。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摘原句回答)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和。【答案】①习惯②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意味③比喻拟人8.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意。①“乞灵”具体指的是:。(限15字)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限14字)【答案】①从前做诗文都靠从古书中找词藻典故②安于并毫不斟酌地使用套语滥调9.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①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评:a.就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就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②a.“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b.“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10.文中在谈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时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其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俗滥的语言显示思想情感的混乱;去陈言才能真正作出不是“下乘”的文章和避免“套板反应”。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辨析(节选)张京华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荀子讲仁义,但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11.“孟子讲仁义”,“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唱红脸”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或“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唱红脸”一句前后都是解说,稍加整理即可。)12.为什么说“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荀孟二人儒家“仁政”理想,本质是相同的。(2)性善性恶只是孟荀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3)荀孟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不在于”是否定形式,要理解二者的实质,可以整合第一、二段信息作答。)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为什么荀孟“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要好一些;荀子生当战国末年,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大。(2)孟子的理想是“述唐虞三代之德”,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学的。(3)孟子讲仁义,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荀子讲仁义,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1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指出下列属于荀子思想和孔孟儒家思想的重大区别的三项()()()A.在天人关系上,孔孟强调“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天人相分”。B.在历史观上,孔孟主张“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C.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孟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荀子提倡兼用王道、霸道。D.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孟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E.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实际上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答案】ACD四、高考热点15.依照下面“成语新解”的示例,自选两个成语,做出不同于传统含义的解释。示例:(1)知书识礼【原义】知、识: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新解)仅仅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行的,还得学会送礼!(2)度日如年【原义】过一天好像过一年一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新解)日子太好过了,天天好像都过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杯水车薪【原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新解)每天坐在办公室喝一杯水,年底都会有一车的薪水!②有机可乘【原文】有空子可钻。(新解)外出学习考察都有飞机可以乘!③无地自容【原义】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新解)没有了土地,我们到哪儿生活!④知足常乐【原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新解)知道有人要请洗脚就经常快乐着!⑤语重心长【原义】话说得诚恳,有分量,情意深长。(新解)别人说了一句重话,要怀恨很长时间!16.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一段文字填写完整。从古到今,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动物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含有动物的成语乃至熟语中,有蕴含褒扬或鼓励意味的,如“马到成功”,表达了对创业者的良好祝愿;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蕴含贬斥或讽刺意味的,如“鼠目寸光”,表达了对见识浅陋者的嘲讽;又如“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鹏程万里(表达了)对前途远大者的祝福闻鸡起舞(表达了)对勤奋求学者的赞赏(2)丧家之犬(表达了)对失魂落魄者的鄙夷惊弓之鸟(表达了)对惊恐万分者的嘲笑17.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寂寞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寂寞是洒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是委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201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3-8咬文嚼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2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