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1、何谓学习共同体?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生活,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也就是说,在这种课堂中,不仅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世界在同伙伴的人际关系中层现,而且通过这种人际关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体验伙伴们生活的世界。我们追求构建的是第三种形态的课堂社会——学习共同体。因为在这种社会形态的课堂里,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推进着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在人际关系上,通过自我探索与社会性联合,寻求主体性与共同体的形成。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既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自身又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种课堂里的人际关系是共同体关系,这种课堂文化寻求着同课堂外的种种共同体的文化实践的关联,所以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与外界社会有着密切的交流,这样就能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在这种课堂中建构的互动的人际关系,也几乎是现实中所有师生都渴求着的人际关系。鉴于目前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形态依然是原始性共同体和群集性课堂社会,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当以追求第三种形态的课堂社会为目标,即追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3.建立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是沟通杜威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人们同处一地,而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感情。如果缺乏这种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而一旦有了这些,便能天涯若比邻。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形成依靠的是一种精神的因素,一种共同的心理因素,并非因地缘关系凝结而成。那么怎样养成这种共同的心理因素呢?杜威认为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进行联系和沟通。其实,不但一个共同体的建立依赖于沟通,共同体的维持和生存更要借助于沟通。杜威认为,共同体是在沟通中生存的。人们之所以形成一个共同体,是因为彼此之间拥有共同具备的东西,这些共同具备的东西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志趣相投。这些东西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方法给人分享,只能通过沟通使他们占有共同的东西。保证人们参与共同了解的沟通,可以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对期望和要求作出反应的相同的方法。要通过沟通达到意见的一致,每一个人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有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的和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沟通在形成和维持共同体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而要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要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在课堂里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本文标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6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