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基因突变分析
·论 著·中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基因突变分析1 100142 北京肿瘤医院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通讯作者,Email:guoj307@126.com100142 北京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朱琰琰1,斯 璐1,迟志宏1,崔传亮1,盛锡楠1,李思明1,韩 梅1,郭 军1,2 【摘 要】 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外显子11和15的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关键词】 BRAF;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60(2009)07-0585-04BRAFmutationinChinesemelanomapatients ZHUYanyan,SILu,CHIZhihong,CUIChuanliang,SHENGXinan,LISiming,HANMei,GUOJun.DepartmentofRenalCancerandMelanoma,PekingUniversityschoolofOncology,BeijingCancerHospital&Institute,Beijing100142,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GUOJun,Email:guoj307@126.com 【Abstract】 Objective:ThisstudyisdesignedtoinvestigatethemutationstatusofBRAFinChinesemucosa,acralandnonacralskinmalignantmelanoma(MM)patients.Methods:Exon11and15ofBRAFwereamplifiedfromtissuesamplesof90casesofChineseMMpatientsbyPCR;directsequencingwasappliedtodetectmutationsinbothexons.Results:BRAFmutationrateinmucosa,acralandnonacralskinMMtissueswas233%(7/30),167%(5/30)and433%(13/30).Onecasein25wastandemmutationand24werepointmutations.Onemutationliedinexon11and24liedinexon15,andV600Ecomprises833%ofallmutationsinexon15.Conclusion:BRAFmutationisfrequentinnonacralMMofChinesepatients,andmostinexon15withV600Epointmutation,whichrendersitapotentialdrugtargettobestudied. 【KeyWords】 BRAF; Genemutation; Melanoma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基因突变累积的过程,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学者对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素瘤细胞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MAPK途径[1],其中BRAF基因突变在黑色素瘤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相关通路蛋白编码基因,在一些研究中其突变率高于60%[2]。BRAF蛋白由3个保守结构域(CR)组成。CR1包含2个Ras结合位点Ras结合结构域(RBD)和半胱氨酸富集结构域(CRD);CR2富含丝/苏氨酸残基;CR3为激酶结构域,是行使功能的主要部分。位于激酶结构域的T598和S601两个位点的磷酸化对于BRAF蛋白的激活至关重要[3]。BRAF基因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可以通过模拟重要位点的磷酸化从而造成BRAF激酶的持续性活化,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细胞无限制地生长[4]。因而,针对BRAF及其下游激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近年来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倍受关注。已有的国外·585·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7月第14卷第7期 ChineseClinicalOncology,Jul.2009,Vol.14,No.7 研究只包含了极少的亚洲人数据,但仍提示我们亚洲黑色素瘤从基因水平方面就与欧美白种人有很大的区别。而关于中国人黑色素瘤BRAF基因突变情况目前尚无相关的报道。因而,我们收集了我院9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了中国人黑色素瘤BRAF基因突变情况的研究,以期发现其与西方白种人所存在的差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2006~2008年住院和门诊患者的病灶组织蜡块90例,均经HE染色和病理诊断证实。90例患者分别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各30例。12 肿瘤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目的基因 参照文献[5]手动分离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基因组DNA提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QIAampDNAFFPETissueKit)。采用巢式PCR扩增BRAF基因外显子11和15。引物序列如下:外显子11:外侧上游引物,5’CAGGTAACCATTTATTTGTTCTCT3’,外侧下游引物,5’TGGAACAAAACAAAGGAAGC3’;内侧上游引物,5’AACCATTTATTTGTTCTCTCTCCA3’,内侧下游引物,5’GAACAAAACAAAGGAAGCCACT3’。外显子15:外侧上游引物与内侧上游引物相同,5’TTATTGACTCTAAGAGGAAAGATGAAG3’,外侧下游引物,5’TGATTTTTGTGAATACTGGGAAC3’,内侧下游引物,5’GGCCAAAAATTTAATCAGTGGA3’。由于黑色素的存在会抑制DNA的扩增,故依据文献[5]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小牛血清蛋白(BSA)减少这种抑制效应,BSA的加入量为15μg/25μk。PBS代替模板为阴性对照。反应条件为:初始变性95℃5min;95℃60s,57℃1min,72℃1min,32个循环;72℃延伸10min。5μlPCR产物用于凝胶电泳鉴定扩增产量和特异性(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13 DNA测序 20μlPCR产物送北京华大基因纯化并测序,其中BRAF第11外显子用内侧下游引物测序,第15外显子用内侧上游引物测序。应用Chromas软件分析测序结果。2 结 果21 目的基因凝胶电泳鉴定图211 BRAF外显子11凝胶电泳图 8个泳道从左至右依次为:100bpDNAladder、阴性对照、6个不同样本BRAF外显子11的PCR产物。其中BRAF外显子11的PCR产物长度为304bp。见图1。M:100bpDNAladder;1:阴性对照;2~7:外显子11标本图1 BRAF外显子11凝胶电泳鉴定图212 BRAF外显子15凝胶电泳图 8个泳道从左至右依次为:100bpDNAladder、阴性对照、6个不同样本BRAF外显子15的PCR产物。其中BRAF外显子15的PCR产物长度为314bp。见图2。M:100bpDNAladder;1:阴性对照;2~7:外显子15标本图2 BRAF外显子15凝胶电泳鉴定图22 BRAF基因在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 90例黑色素瘤组织中共检测出BRAF基因突变25例,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3 BRAF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区域 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1例突变位于BRAF基因第11外显子,即G466R(G1396A)突变,其余24例均位于BRAF基因第15外显子,其中V600E(T1799A)突变20例,其它4例突变分别为S616F(C1847T)、K601E(A1801G)、D594G(A1781G)及串联突变V600K(G1798A、T1799A)。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比例占所有BRAF突变的960%,并且V600E突变占所有BRAF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685·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7月第14卷第7期 ChineseClinicalOncology,Jul.2009,Vol.14,No.7 24 BRAF突变测序图 研究中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的测序结果,包括点突变G466R(G1396A)、V600E(T1799A)、S616F(C1847T)、K601E(A1801G)、D594G(A1781G)和串联突变V600K(G1798A、T1799A)。测序图显示突变所在位点单峰被双峰取代。见图3。图3 BRAF基因突变测序图3 讨 论BRAF基因突变在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发生率较高,而在黏膜和肢端黑色素瘤中发生率较低。Maldonado等[6]分别对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的突变进行了检测,3种类型的突变率分别为95%(2/21)、154%(6/39)和436%(24/55)。Cohen[7]和Edwards等[8]也分别在相关的研究中检测到在肢端和黏膜部位(完全无日光照射)的黑色素瘤中BRAF突变发生率很低。我们对以上3个部位黑色素瘤的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和以往国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即该基因的突变在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更为多见。但我们也注意到以往对BRAF在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的各研究报道中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和样本量、研究所用组织标本以及肿瘤生长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在Dong等[9]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处于放射生长期的黑色素瘤细胞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要远低于垂直生长期的黑色素瘤细胞。不同部位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突变率的差异可能与是否接受紫外线照射(UV)及照射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以往的大量研究已证实在接受日光照射部位发生的皮肤黑色素瘤中BRAF的突变率明显高于非日光照射部位如足底、手掌、甲下等肢端部位以及黏膜部位的黑色素瘤[6,8]。Lassacher等[10]的研究也发现在接受UV照射治疗的银屑病患者照射部位的黑痣中BRAF基因V600E突变发生率较高。这些研究结果都强烈地提示UV照射和BRAF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但是,UV照射至BRAF基因突变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没有定论,Thomas等[11]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由UV照射后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碱基的错误配对所造成的。我们的研究中所检测到的BRAF基因的突变形式包括点突变和串联突变,共检测到5种类型的点突变和1例串联突变,这些突变类型在以往的研究中均有报道。V600E仍是最为常见的点突变类型,它占BRAF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研究证实V600E突变能够模拟T598和S601两个位点的磷酸化,使BRAF蛋白激活[2],激活后的BRAF通过下游MEKERK传导通路刺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2]。其他一些在BRAF基因突变中发生率较小的突变类型也可通过直接激活BRAF或者是通过CRAF间接地激活下游MEKERK传导通路[12]。自2002年Davies等
本文标题:中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基因突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97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