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Ⅰ.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2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l.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2.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3.关注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的选考内容中。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近的难度值,体现公平性。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探究件与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命制应控制恰当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确定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了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例题](2011年天津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要求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判断选项对概念的解说是否与原文一致。(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例1](2010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是对引语本身内容的理解,而非对作用的分析;B项“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不正确;D项与引语内容相去甚远。[例2](2011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在把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解说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要求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例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略]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题意,筛选出相关信息,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原文第二段举例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用来“颂美或者讽谏”、“发泄和申诉”,A项“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是不正确的。(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例题](2011年江苏卷)[略]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在划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例1](2008年广东卷)[略]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段提出论题,中间逐层分析“直觉”对于诗的境界所发挥的作用,末段从形象的完整性角度论述诗歌的境界。[例2](2011年浙江卷)[略]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整体把握,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对全文的概括,还是对部分内容的概括。(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例1](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把握文章内容,判断选项对作者观点的概括是否与原文一致。A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项曲解原文,“梦幻空间”是“想象空间”的一种,“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例2](2011年江苏卷)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把握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之一。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氓》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李密《陈情表》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例1](2010福建卷)[略][例2](2011北京卷)[略]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要求正确补写空缺部分。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例1](2011年全国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理解四个实词在文中的意思,然后辨析判断,选出四个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C项的“延”在古代汉语中有多个意思:①伸长,延长;②蔓延,扩展;③引进,迎接;④邀请;⑤通“埏”,墓道。在本处解释为“邀请”。[例1](2010年上海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写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题](2011年山东卷)[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要求结合原文语境判断四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与课内相应的四个文言虚词进行意义和用法异同的比较。A项“于”,前者为介词,意思是“在”;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和、与”。B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C项“则”都是连词,意思是“那么”。D项“之”都是助词,前者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具体含义;后者相当于“的”。(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句意来进行。[例1](2011年北京卷)[略]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能力。要求根据原文语境判断四个句子省略的成分,并对四个选项的正误进行辨析。D项没有转折的意思,补出的“然”是个转折连词,不符合文意。[例2](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理解能力。D项“归”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归”。(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查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准确顺畅,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1](2010年广东卷)[略]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并加以断句。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今天”、“授予”、“麾”、“河”)的意思和省略句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例2](2009年江苏卷)[略]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求在语境中理解关键字、词、句。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在理解材料含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例题](2011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雅有方略”的意思是“向来有计谋策略”,③是皇帝下诏的内容,⑤写庆礼勤于政事、清正廉明,⑥写庆礼勤于政事的结果。(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例1](2010年辽宁卷)[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例2](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西兵未解”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而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要求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或概括。[例题](2003年全国卷)[略]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分析概括的正误。B项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而趋于高尚,与司马光所说的“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4.鉴赏评价D鉴赏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例1](2010年全国课标卷)[略]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从诗中概括出边塞具体的环境特征,由“愁云起”的心理感受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概括要简明、有条理。[例2](2011年安徽卷)[略]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
本文标题: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0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