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2014-2015必修4_练习题_教师版
1求索真理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知识体系二、期末考点1.实践的含义(选择)注:知道哪些活动属于实践,会区分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2.实践的特征(大题):会分别结合材料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大题+选择)注重实践决定认识4.真理的含义、特点(选择)注: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大题)(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三、高频经典例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路解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的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的信息符合这一观点。【答案】A2.真理“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不确定”和“不适用于现实”是强调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①②入选;③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都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④知识性错误,任何真理相对于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确定的,真理只有一个。【答案】A。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的实践水平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③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答案】C4.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解析】本题以人们发展观的转变来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另外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同的认识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追求真理。【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观产生于实践2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专项测验】【实践的特点和含义】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B)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卖;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D)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B)A.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B.实践是自觉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B)A.客观物质性B.社会历史性C.主观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5.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构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D)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强调的是(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基本形式】9.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活动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D)①学校教职工听取专家作“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②袁隆平科研团队成员继续进行水稻亩产攻关研究③英国皇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在上海大剧院进行表演④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审理360诉腾讯垄断案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10.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航空探测实验③工人做工④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真理的特点】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BA.无条件性B.客观性C.具体性D.主观性1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A)A.真理是有条件的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D)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4.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C)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3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15.钱学森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D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④追求终极真理有一个过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差,但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据此回答下题。16.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体现了(A)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真理是客观的普遍的C.真理是绝对的发展的D.真理是抽象的无条件的17.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体现了(C)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真理总是被不断推翻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8.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D)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9.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A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成千上万的观看日全食,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D)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主观题】1.(10分)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分)2.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长9.0%以上,但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天的发展。对此,许多专家提出了“绿色G
本文标题:2014-2015必修4_练习题_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4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