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2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11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2)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2.埃里克森关于儿童人格的发展的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3.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3)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和认知能力。4)教学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5)教师观。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6.学习动机及其激发2/1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要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5)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7.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8.什么是学习迁移。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9.什么是知识的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0.什么是知识概括。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1)配合利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操作技能及其培训要求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1112.什么是复述策略。主要有哪些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13.简述常用的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当然,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常用的组织策略包括:1)列提纲;2)利用图形,主要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主要包括一览表、双向表等。1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5.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5)合理进行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16.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分类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学习策略可分为①认知策略、②元认知策略和③资源管理策略17.认知策略及其分类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a记忆术;b做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4/114)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a列提纲,b利用图形,c利用表格。18.元认知策略的含义及分类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2)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3)监视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4)调节策略(测验时跳过难题先做简单题目、阅读困难的材料时放慢速度)。19.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5)合作学习模式20.什么是创造性?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5)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21.品德及其培养方法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22.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及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根据遗忘规律,我们在组织复习时应做到: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包括要及时复习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2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心理学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5/11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24.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5.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26.发现教学及其阶段。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使学生利用教室里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材料和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27.发现教学的基本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内部学习动机。28.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确定完成该任务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教师平时应该关注、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构思过程等,并对这些活动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首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选择出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最后,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6/11(3)提供元认知指导比较常用的元认知训练方法是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其反思。(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既要保证学生拥有必要而丰富的知识经验,又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应把基本的概念、原理作为主干结构,同时沟通知识之间的各种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其增值与迁移作用。29.论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30.论述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2)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3)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4)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
本文标题:2012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6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