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2014下学期高二历史中考试题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1-页共11页2013-2014学年宁县二中高二下学期中考试题历史(人教版)姓名班级学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2.将试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A.颁布“解负令”B.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C.创立“四百人会议”D.实行财产等级制度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B.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D.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3、据《商君书》载:“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材料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思想()A.让利于民,重视耕战B.反对因循守旧,重视制度创新C.反对特权,严刑峻法治国D.注重诚信,一诺千金4、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免役法、更戍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5、《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2-页共11页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7、《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A.封建化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内迁的过程9、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C.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10、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2、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13、《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14、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点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3-页共11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15、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B.派留学生出国留学C.废除八股文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16、《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预备立宪C.清末新政D.戊戌政变1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南伐与迁都有阻力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18、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19、“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0、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A、改变了社会性质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C、触动了显贵的利益D、以失败而告终2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2、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A.民族工业B.军事工业C.纺织工业D.官办工业23、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4-页共11页24、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民族融合B.长期分裂C.统一北方D.阶级矛盾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5-页共11页答题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历史中考试题姓名班级学号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5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6-页共11页(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材料二;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官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有为的观点(4分)(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政治主张?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持怎样的态度?(5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分)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7-页共11页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放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材料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5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表现。(6分)高二历史中考试题第-8-页共11页(3)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2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
本文标题:2013-2014下学期高二历史中考试题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09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