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向高考·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专题二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专题二第四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考纲展示备考策略考例透析4核心整合3课后强化作业5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考纲展示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备考策略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本专题考查时多以地区分布图或现实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因此,复习时要集中突破四点:一是学会运用整体性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二是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三是选取典型地区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的成因,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东侧地处沿海却形成温带荒漠的原因,秘鲁沿岸沙漠逼近赤道的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原因等;四是结合实例理解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副热带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雪线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全球变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核心整合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球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下图所示: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2)各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整体环境表现出的特征一致。(3)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自然带地带性分异规律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如下表所示: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读方法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考例透析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013·新课标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1)~(3)题。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2)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了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根据题干中信息分析,该地区植被以高原荒漠为主,说明该地区气候相对干旱,降水较少;距海约180km,距海较远,因此洋流对其降水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该区域纬度相差较小,大气环流状况相差不大,因此影响降水主导因素并非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故A、C项错误;该地区地形相差较大,山地地区有植被覆盖,高原地区为荒漠,因此图示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故B项正确。第(2)题,主要考查了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区域地理定位。根据题干中材料分析,该地区山地西侧植被覆盖率高,东侧植被覆盖率低,以荒漠为主,说明山地西侧为迎风坡,东侧为背风坡。该区域西侧为海洋,可能为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或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故A、C项错误。图示区域山峰海拔高达3424m,终年积雪,东侧高原是荒漠,不可能是亚欧大陆西部地区,因此该区域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故B项错误,D项正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类型。根据上题分析,该区域位于北美洲中纬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度大陆西岸,山麓为温带植被类型,故A、B项错误;该区域中山脉西坡降水相对较多,地势较高,应分布有森林植被,故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针阔混交林,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1)B(2)D(3)C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013·山东)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1)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解析】第(1)题,考查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植被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因此②处为草原,选A。第(2)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影响森林植被的分布主导因素是降水量,而影响我国东部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因此本题选D。【答案】(1)A(2)D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2013·安徽)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解析】第(1)题,考查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差异。从降水来看,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故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相对较同纬度范围森林较高,故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森林地区更强,故Ⅱ线表示蒸发,答案选B项。第(2)题,考查气温、降水和植被对风化壳厚度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破坏作用。所以,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结合图示信息看出:甲大于丁是因为降水较多,植物量大,A错误;乙大于丙是因为植物量大,气温高、降水多,B错误;刚果盆地(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苔原带),C正确;伊朗高原(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D错误。【答案】(1)B(2)C专题二第四讲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地理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本文标题:201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8张ppt)[来源学优高考网3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2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