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2013历史专题复习集
12013专题复习集说明:以下专题笔记可供参考使用。专题内容须抽出时间熟悉,但考试时需灵活运用之。如需整理,请整理在书本封面和封底的背面,顺序是七上、七下、八上、八下、九上!专题一中国重要政治制度一、中国重要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2、封建中央集权制形成——战国时期(韩非子、商鞅)创立——秦朝(中央、地方)巩固——西汉(政治、思想)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展——元朝(行省制度)强化——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军机处)3、清朝前期——达赖班禅册封制度4、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控;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主要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专制独裁。五、古代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六、近代中国落伍的直接原因:①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制度和大兴文字狱);①闭关锁国。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七、对古代选官制度(包括科举制)演变史的认识:①人才关系到社会发展;②选拔人才注意公平、公正;③注意德才兼备。八、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3、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6、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宋元)7、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九、相关认识1、要与时俱进,不断制度创新;2、政治制度的创新、改革和完善为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3、制度创新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3、要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4、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文明的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固步自封只会2停滞不前,反致落后。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专题二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一、国家统一:1)、古代中国封建大一统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有:秦、汉(西汉和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3、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4、秦汉、隋唐、元明清是中国三大主要统一局面。2)古代中国反抗侵略巩固边疆相关史实1、古代:郑成功收复台湾2、近代: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③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3)新中国国家统一1、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台湾问题(1)、古代、近代相关史实(七下P108)(2)、三次分离两次回归:(八下P74)(3)、当今问题形成原因:①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统一。(4)、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①、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扰;②、台独势力的阻扰。(5)、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实:达成“九二共识”;发表“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等。(6)、我们对当今台湾问题的看法:祖国统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独不得人心,必将失败。我们将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同时,我们绝不允许“台独”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7)、合理化建议:①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②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经济差距;③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4)、国家统一的影响:①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二、民族关系1、发展过程(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汉朝时期(5)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七上P115)(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7)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宋元时期(8)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时期2、相关史实3⑴、西域都护的设置⑵、秦始皇修长城⑶、北魏孝文帝改革⑷、文成公主入藏⑸、岳飞抗金⑹、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⑺、清加强对边疆的管辖3、新中国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三、重要认识:1、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祖国领土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开拓的。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关系重大;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5、民族团结才能使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分裂不得人心,必将失败;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容破坏与挑战。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6、民族冲突甚至战争也是古代中国民族间交往的方式之一。国家分裂、民族冲突是中国历史发展暂时现象,是支流。7、军事、法律手段是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有效方式;我们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国家统一。8、对民族关系史的认识:①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②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专题三对外交往一、古代对外交往相关史实——1、汉代:(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2、唐朝:(1)遣唐使访华(2)鉴真东渡(3)玄奘西行3、明朝:郑和下西洋4、清朝:(1)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2)闭关锁国政策二、新中国对外交往(一)相关史实1、50年代:(1)、抗美援朝战争2、70年代:(1)、重返联合国(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⑶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⑷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新中国外交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历程:努力打开局面——走向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三)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1、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新旧中国外交的启示.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43、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4、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等。(五)倡导积极对外交往的现实意义.1、积极倡导开放交流、友好往来,相互学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六)关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注意结合中国国情。三、中美关系(一)美国崛起1、从“蚂蚁”到“大象”的相关史实:⑴、源自本土的两次扫除障碍的战争;⑵、两次带来发展机遇的世界大战;⑶、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美国崛起的启示:维护国家统一,才符合人民利益;重视科教;适时的调整(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制度创新)……(二)中美关系1、发展历程:敌对——合作——敌对——正常化——交流合作的扩大深入2、相关史实:敌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损害中国利益、扶蒋反共、发动朝鲜战争、阻扰台湾统一合作:二战中共同抗击法西斯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交流合作的扩大深入:2001年上海APEC会议3、主要障碍——台湾问题(焦点问题)4、如何认识中美关系?(八下笔记p49)四、中日关系(一)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友好交往——日本侵华——冷战对立——和平交往四个时期1、古代史: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相关史实:①遣唐使访华②鉴真东渡2、近代史:关系恶化(有何教训?)相关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3、建国后: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相关史实:1972年,中日建交。(二)目前中日关系主要障碍:1、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2、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3、否认、美化侵略历史问题;4、钓鱼岛归属问题等。(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崛起的启示(九下P80)(四)相关认识1、对中日关系的认识:①、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相互理解尊重,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②、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③我们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们发展对外关系的的基础。2、抗日战争启示:(关键词:团结合作)53、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见八上笔记P944、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的认识:(关键词:警惕军国主义复活)5、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五、中俄关系1、概括中俄关系的发展①古代多次战争冲突②近代敌对(主要是俄国侵略中国)③现当代以友好交流合作为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频繁)2、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3、应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加强合作与交流,求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专题四中外科学技术(三次科技革命)一、中国科技发展1、古代辉煌(成就:四大发明)教育创新:孔子创办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隋朝创办科举制(七下P20-21)2、近代没落(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八股取士制度等)3、现代奋起(成就:航天技术)二、世界科技发展(欧美)1、古代无名2、近代领军(表现:两次科技革命)(重大成就……)(原因探究……)3、现代精进(表现:第三次科技革命)(重大成就……)三、促进科技进步的因素:制度的领先、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四、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三次科技革命1、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九下P117)2、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随着生产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3、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及启示。①、促进科技进步的因素:制度的领先、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④、我们要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⑤、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等4、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科技革命:①、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②、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2)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3)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由于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②、带来了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本文标题:2013历史专题复习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3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