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进出口许可 > 2014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1《国际贸易》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1924课程名称:国际贸易课程类别:B类课程属类:职业能力课程课程学分:4学分参考课时:60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部门:工商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普专)先修课程:无后继课程:进出口业务操作、报关实务、报检实务等职业资格:国际货运代理员制订:《国际贸易》课程开发团队批准人:团队负责人:陈阳一、课程简介国际贸易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为培养外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取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国际贸易课程是一个专业最基础的入门课程,不仅涵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专业发展的脉络及专业涉及的广度和可能的深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专业素养、专业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可以说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以及从事职业工作的元智慧所在。二、课程性质与定位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对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来说,主要掌握国际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属于微观层面的实践性的专业。但目前来看,相应的专业概论课程则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介绍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政府有关的政策2和措施等等。这种宏观与微观上的差异就使得概论课程似乎与专业培养目标分属不同层次,很难感受到概论课程对于职业能力掌握的指导意义。因此,有人建议将理论与实务进行整合,不再开设概论课。这里首先要区分概论课与理论课的不同。国际贸易理论是使用不同分析方法,研究贸易利益的来源及现实中的一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象,需要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概论课程则是在广度上介绍专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同时也涵盖很多其他与专业有关的现实问题,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辨别,显然这是从业最基本的能力。其次,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层次不同,理论对实务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大,实务也不具有对理论的验证的意义,这种整合不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目前职业更新周期加快,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调整和提升中。尽管国际贸易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变化有限,但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的重点不断变更,贸易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贸易的操作,使得从业人员不断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专业概论课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变能力、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无疑起着基础性作用。三、课程设计思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主要掌握国际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属于微观层面的实践性的专业。但目前来看,相应的专业概论课程则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介绍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政府有关的政策和措施等等。这种宏观与微观上的差异就使得概论课程似乎与专业培养目标分属不同层次,很难感受到概论课程对于职业能力掌握的指导意义。因此,有人建议将理论与实务进行整合,不再开设概论课。这里首先要区分概论课与理论课的不同。国际贸易理论是使用不同分析方法,研究贸易利益的来源及现实中的一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象,需要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概论课程则是在广度上介绍专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同时也涵盖很多其他与专业有关的现实问题,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辨别,显然这是从业最基本的能力。其次,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层次不同,理论对实务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大,实务也不具有对理论的验证的意义,这种整合不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3而且目前职业更新周期加快,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调整和提升中。尽管国际贸易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变化有限,但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的重点不断变更,贸易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贸易的操作,使得从业人员不断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专业概论课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变能力、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养成无疑起着基础性作用。四、课程目标一、课程能力目标:(一)能够运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按照国际贸易的分类标准及统计方法,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等不同角度能对国际贸易的能力进行分析。(二)能够从区域经济、国际投资、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分析国际间贸易经济合作的态势及对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正负影响。(三)能够学会收集并领会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能力,通过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分析与比较,学会应对策略。(四)能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能解释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二、课程知识目标:(一)掌握国际贸易分类统计方法和特点,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主要理论,掌握世界市场价格、构成及特征。(二)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投资、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形式、特点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掌握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背景,认识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运行机制及运行原则。三、素质目标:(一)具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要求的基本素养。(二)具有敬业爱岗精神。(三)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五、课程内容和要求4序号学习情境掌握要求学时1项目一:国际贸易分类及相关统计指标统计方法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分类及相关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学会对某国家或地区外贸能力及发展前景的分析142项目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态势及我国与他国区域经济合作情况能够对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态势及我国与他国区域经济合作情况的分析来解释对我国企业外贸的正负影响183项目三:领会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能够学会收集并领会国际贸易政策措施,通过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分析与比较,学会应对策略。184项目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及运行机制能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能解释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10合计60六、教师任职要求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1.国贸类专业毕业2.大学本科或中级职称以上,或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且具有行业工作3年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及高校教学经验者优先考虑。1.具有行业工作3年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及高校教学经验者优先考虑。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现代化教学设施,指导学生掌握现代现在化的贸易往来方式,注重专业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项目教学,在学生中树立能力意识与自主学习、自主式发展的意识。项目教学的成果应是学生的职业得到较高提升,由此带来的是自主就业能力的提升,并出现若干能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5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现代化教学设施,指导学生掌握现代现在化的贸易往来方式,注重专业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项目教学,在学生中树立能力意识与自主学习、自主式发展的意识。项目教学的成果应是学生的职业得到较高提升,由此带来的是自主就业能力的提升,并出现若干能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并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效益意识。项目教学的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及营销组织,完成教师布置或企业委托的工作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同时为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又十分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以实际营业额,即企业委托任务的完成作为评价依据之一,则使学生从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进入市场竞争的实战状态,为毕业后顺利适应市场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八、实施建议不断探索符合本课程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情景教学、仿真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直接感受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以某淄博地区为背景,进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模块内容的不同,教学中,对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和国际贸易组织等模块部分,以某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实例贯彻教学始终;以企业为背景的实例教学,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社会性,真正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建立案例库。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典型企业为实例外,还根据授课内容,不断地引入其他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倾销与反倾销、贸易纠纷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经过与学生互动讨论,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二)通过专题讨论法,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和对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贸易变化多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措施随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而经常作调整,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行业特点,教学中,我们把握国际贸易动态,及时获取当前国际贸易中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然后对同学们作专题讲座或作专题讨论。如2004年的“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问题、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与美国、欧盟的纺织品贸易纠纷及设限问题、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2007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问题,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更能联系实际,贴近社会,提高学生对本学科和本行业的热情和关注程度。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现实热点问题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6成答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使教学过程有目的地演化为研究过程,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研究能力。九、附录1.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2.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3.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4.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5.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6.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
本文标题:2014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3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