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5-2016学年辽宁省五校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省五校高二6月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小题,共56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历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如,天命观。材料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省六部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道家思想B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3.宋代,地主利用佃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佃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4.下图记载的是一份关于井盐开采的盐业契约——《同盛井约》。由此可知当时A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B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C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D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5.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A格物致知B心外无理C心即理也D理在气中------王姓出地基,蔡姓出工本,井出之日,地主每月煎烧柒天半昼夜,蔡姓每月煎烧贰拾贰天半昼夜------俟井出大水、火之日为始,蔡姓等煎烧拾壹年为率;倘若出火,亦照股均分------6.蒋廷黼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当放弃“主要是指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C开设工厂D公使驻京7.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自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据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A皇帝的随从顾问B国家的权力中心C朝廷的咨询机构D政府的执行机构8.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期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是督抚取得了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是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B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C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D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9.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年份船只数吨位数广州上海广州上海1844年3064414209985841849年331133142357525471855年4371271911863年3063400300500964309A近代外贸中心逐渐转移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10.有学者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体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变化表明革命派A对三权分立的追求B对主权在民的重视C对民主共和的维护D对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无奈11.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12.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媒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台枣铁路、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13.甲午中日战争后,“断发易服“运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断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断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断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14.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15.《中国促进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16.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17.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C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天朝儒现代中国式的化论现代化论中体西用论西化论全盘西化论天朝儒学道统18.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他认为A雅典民主具有合理性B雅典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雅典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D雅典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19.《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C重视诉讼的过程与程序D注重保护私有财产20.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商业危机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工业革命2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约束的权力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职能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法律加强政府的权力22.“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不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A古代儒学大师B人文主义者C宗教改革者D启蒙思想家2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却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24.有学者在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他们特别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据此可知,此派文学的创作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印象主义25.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26.有人评论某经济现象时,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A19世纪末的美国B18世纪末的英国C20世纪20年的苏联D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27.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你有言论自由,但这并不是说你有权在电影院大喊“失火了”;同理,自由市场的原则也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无序的资本流动中相互践踏。下列选项中最契合克鲁格曼观点的措施是A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B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组建区域经济集团模D推动混合经济式的发展28.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A.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B.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C.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D.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主观题部分(共6题,其中29、30题为必答题,31、32、33、34题为选作题,每题15分,考生选一题作答,并将所选题号涂在答题卡上。)29.(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材料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1分)3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辽宁省五校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