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精练421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下列关于NO的说法错误的是()A.NO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B.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C.NO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D.NO能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中毒2.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A.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B.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氟氯烃3.下列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次反应就能完成的是()(1)N2―→NO2(2)NO2―→NO(3)NO2―→HNO3(4)N2―→NO(5)N2―→NH3A.(1)B.(2)(5)C.(4)D.(3)(4)4.下列关于氮气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D.跟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时,氮气是氧化剂5.下列对氮的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氮的氧化物都是无色气体B.氮的氧化物都难溶于水C.氮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D.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6.在NO2溶于水的反应中:3NO2+H2O===2HNO3+N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B.此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每当有1molNO2参加反应转移2mol电子7.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O和bmolO2。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A.abB.a2bC.aa+2bD.a2a+b8.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为()A.3∶1B.1∶3C.1∶2D.2∶19.盛满等体积NO和N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反应完毕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是试管的()A.12B.13C.23D.5610.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有NO、CO2、NO2、NH3、N2中的某几种。将100mL甲气体经过右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且最终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A.NH3、NO2、N2B.NH3、NO、CO2C.NH3、NO、CO2、N2D.NO、CO2、N211.研究发现,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反应过程如下:①SO2+NO2===SO3+NO②SO3+H2O===H2SO4③2NO+O2===2NO2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与H2SO4在下述变化中的作用相似的是()①潮湿的氯气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②硫化氢通入浓H2SO4中③浓H2SO4滴入萤石中,加热④加入少量H2SO4使乙酸乙酯水解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2.诺贝尔化学奖曾授予德国化学家Gerhard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发现。使CO、NOx等在铂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转变成无毒气体,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的排放,正是此项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CO在铂表面被氧化生成CO2,铂起催化作用B.汽车尾气中NOx在铂表面发生反应的产物是N2C.CO在铂表面可能和O2、NOx反应D.NOx、CO、CO2均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13.A.C3N3(OH)3与HNCO为同一物质B.HNCO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C.1molNO2在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4molD.反应中NO2是还原剂14.把3体积的NO2气体,依次通过下列3个分别装有:①NaHCO3饱和溶液,②浓H2SO4,③Na2O2的装置后,用排水法把残留气体收集到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气体应是(同温同压下测定)()A.1体积NOB.2体积NO2和0.5体积O2C.2体积O2D.0.25体积O215.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A――→O2B――→O2C(1)若A是一种黄色单质固体,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物质的一个重要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C是红棕色气体,则A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试写出C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段魔术:首先收集一集气瓶红棕色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后变为无色,然后轻轻移动玻璃片使少量空气进入集气瓶,气体又变为红棕色,振荡,又变为无色……(1)集气瓶中红棕色的气体是________。(2)气体颜色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做魔术时操作者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常温下将盛有10mLNO2和10mLN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于水中,当向其中缓缓通入O2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残留2mL气体,则通入O2的体积可能为多少毫升?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1.答案A2.答案B3.答案C解析该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必须加入氧化剂,二是一次反应就能完成。反应(1)、(3)、(4)从化合价角度来看都升高,但反应(1)N2―→NO2不能一次反应就能完成;而反应(3)NO2―→HNO3虽然氮的化合价升高,但不加氧化剂也能实现,如3NO2+H2O===2HNO3+NO,在该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只有反应(4)N2―→NO必须加入氧化剂且一次反应就能完成。4.答案B解析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加热、放电等条件下,氮气能与O2、H2等发生反应;氮气不能在氧气中燃烧;氮气跟H2发生反应时,氮元素得到电子被还原为NH3,氮气作氧化剂;通常情况下,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5.答案D解析氮的氧化物中NO2为红棕色气体;除N2O、NO难溶于水外,其他氮的氧化物都可溶于水;除N2O3、N2O5是酸性氧化物外,其他氮的氧化物都不是酸性氧化物;氮的氧化物都有毒,它们都是大气污染物。6.答案C7.答案C解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是守恒的,即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发生变化。8.答案C解析3NO2+H2O===2HN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3+N化合价降低被还原O9.答案B解析假设开始时试管中NO和NO2的体积各为3,而NO2与水反应后又生成1体积的NO,则反应后NO的体积为4,液面上升的体积为2,只占试管高度的13。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D解析CO、NOx在铂表面发生的反应为CO+NOxCO2+N2(未配平),也可能是CO与O2反应,此过程中铂作催化剂。CO2不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13.答案C解析化学反应①是三聚氰酸的转化,生成氰酸(HNCO),故二者不是同一物质;据反应②知:NO2+4→N20,故NO2是氧化剂,HNCO是还原剂,1molNO2转移4mol电子,所以选C。14.答案D15.答案(1)2SO2+O22SO3(2)过氧化钠2Na2O2+2CO2===2Na2CO3+O2(3)N2(或NH3)3NO2+H2O===2HNO3+NO16.答案(1)NO2(2)NO2与H2O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无色气体NO遇到空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红棕色气体NO23NO2+H2O===2HNO3+NO,2NO+O2===2NO2(3)做魔术时要注意安全,因为NO和NO2均有毒17.答案8.5mL或12mL解析如果剩余NO10mLNO2消耗O2:4NO2+O2+2H2O===4HNO3V1(O2)=10mL×14=2.5mL反应8mLNO消耗O24NO+3O2+2H2O===4HNO3V2(O2)=8mL×34=6mL共消耗O2:2.5mL+6mL=8.5mL(2)如果剩余O210mLNO2消耗O2仍为2.5mL10mLNO消耗O2:34×10mL=7.5mL则O2总体积为:2.5mL+7.5mL+2mL=12mL。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1课时精练421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5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