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时作业7传统文化的继承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A.积累性B.继承性C.民族性D.稳定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这一知识点。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这句话正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应选B项。A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C、D两项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答案:B2.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与汉字相关电视节目的播出,激发了国人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关注汉字,是基于()①汉字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运用“基于”一词是考查事件的“原因”和“意义”。人们关注汉字,是因为汉字的重要性。②③正确表述了汉字的重要性,符合题目要求。①④中的“汉字”与“人类的”不对应,不选。答案:B3.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留下了灿烂而宝贵的建筑遗产。不同地方的传统建筑,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下列有关传统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建筑的多样性②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④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保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错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④正确。答案:B4.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的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使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解析:“为政贵在行”的传统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的行动中,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也没有体现传统习俗,A、C不符合题意;D强调传统思想的形成,与题干主旨无关。答案:B5.2014年5月23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在出席第五届华夏诗词颁奖大会暨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时透露,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中华诗词,正如纽约诗词学会代表所言,“五洲扬雅韵,有赖众心同”。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世界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④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五洲扬雅韵,有赖众心同”,这表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世界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①③正确,选C;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②错误;④夸大了中华诗词的地位。答案:C6.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能力。《百家讲坛》将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进行现代诠释,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A正确。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错误的,B排除;C、D与题意不符。答案:A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处何方,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的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C.鲜明的时代性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解析: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是传统文化民族性的具体体现。A、C项与题意不符,D项认为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8.“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年俗活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故选B。A观点本身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C、D说法错误。答案:B9.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这一现象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干预④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节俗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体现了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体现了②。③④说法错误。答案:A410.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选D。答案:D11.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当前已没有传播、继承的必要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对其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于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所以应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其精华和糟粕要区别对待。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所以,②错误,①③④都符合题意,应选C项。答案:C12.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④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材料没有指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③观点不符合题意,①②④均正确,故C项应选。答案:C13.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在几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儒学浸润在每一个华人的骨子里。读圣贤书,做天下事,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今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汲取儒学中“富而好礼”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的精华,让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这说明()A.传统文化总能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5B.文化与社会政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C.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D.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说明的问题。文化与社会政治相互交融,但不一定是相互促进的,B项观点不正确,故排除。源远流长的儒学的精华,至今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C项符合题干要求,应选。材料的主旨不是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故D项应排除。答案:C1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D.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解析:B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D不符合题干主旨。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32分)15.(16分)《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中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思想?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1)问主要回答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第(2)问则要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要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答案:(1)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味强调“忠孝”,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国家生活或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对待传统道德思想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道德思想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相反,则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6.(16分)2014年11月17日,一组北京某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部分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精神,应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也有人表示,跪拜的目6的在于“尊师重教”,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你是否赞成学员跪拜老师这种仪式?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说你的理由。解析: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两个特点。从赞成角度回答要重点说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积极意义,同时兼顾跪拜方式的自主选择性。从反对的角度回答要重点强调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和危害,同时肯定跪拜方式出发点的正确性。答案:答案一:赞成。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思想在当前仍然有积极意义,因此,如果学员在自愿的情况下采取跪拜的方式尊师,那也无可厚非。答案二:反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在当今时代,老师与学生在法律地位、人格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尊师重教的方式也因应时而变,封建时代的跪拜方式不可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跪拜老师的礼仪不利于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对跪拜这种方式但不否定尊师重教思想。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6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