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说,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学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意识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是一回事(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们平列起来。(3)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4)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意味着意识能够自然产生,必须有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同时,要注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及时空观。运动观: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总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其形式也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③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②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又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5、质、量、度,量变和质变。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②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又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3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认识论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和唯心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1)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人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2)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可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为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3、真理的客观性及一元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成,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人们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真理具有一元性。1、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2、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43、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②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③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意识形态。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
本文标题:20156教学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7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