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孟子》舜发于畎亩②之中,傅说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④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⑧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⑨,空乏⑩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为编者所加。②发:起,被任用。畎(quǎn)亩:田地。舜本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得到尧的任用,后来继承了尧的王位。③傅说(yuè):商高宗武丁时的贤臣。举:举用,选拔。版筑:古代筑墙时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就成为墙。傅说原来是筑墙的工匠,武丁寻访贤臣,选拔他为相,国家大治。④胶鬲(gé):商周之间的贤臣。他曾经做过贩卖鱼、盐的商人,西伯(周文王)发现了他并加以重用。⑤管夷吾:管仲,夷吾是他的字。他本来是齐国公子纠的臣子,很有才能,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失败,管仲也被关进监狱。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释放管仲并任用他为相,齐国因此而称霸于诸侯。士:狱官。⑥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隐居在海边,楚庄王闻知他有才能,任用他为令尹(国相)。⑦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虞国灭亡后,他被晋国俘虏,又逃到楚国,被楚人捉去为奴,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任命为大夫。市:市场。⑧苦:使动用法,使……苦恼。下文的“劳”、“饿”、“空乏”也都是使动用法。⑨饿其体肤:使他遭受饥饿,身体消瘦。⑩空乏:使……资财缺乏。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错乱不顺畅。拂:违背,使……不顺。乱:使……错乱。动心:使其内心受到震动。忍性:使其性格变得坚韧。忍:使……坚韧,与上文的“动”都是使动用法。曾(zēng)益其所不能:增加他以前所不具备的才能。曾:同“增”。恒:经常,常常。过:犯错误,有过失。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堵塞,不顺。作:奋发,有所作为。征于色:思虑在脸上表现出来。征:征验,表露。色:脸色,面容。喻:明白,了解。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遵从法度、可以起表率作用的老臣。拂(bì)士:能起到辅佐君主作用的贤士。拂:同“弼”,辅佐,辅弼。出:在外面,指出使外国。生于忧患:忧患激励人奋进,因而得以生存发展。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颓靡不振,因而走向灭亡。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发现,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举用,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改;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的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因此,人们应该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使人萎靡而死。赏析文章通过对历史名人成就大业经历的描述以及环境之所以能造就人才的论述,说明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文章开篇就接连举出舜、管仲等六个历史上的明君贤臣的事例作为论据,以他们的经历说明:成就大事业的人通常都经历过一番艰苦磨难。接着笔锋一转,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一组排比句,从理论上阐明人必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身心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一旦接受“大任”,才能为国家大业做出卓越贡献。最后把话题推广到整个国家的存亡:如果一个国家内无贤臣,外无敌患,人们毫无警惕,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那会怎么样呢?结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篇血脉流畅,一气呵成,展示出孟子散文雄辩有力、感情充沛的特点。曹刿论战①《左传》《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8)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事情。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内容丰富,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集,对复杂的政治事件和战争的描写尤其简洁生动,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才华。十年②春,齐师伐我③,公④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⑤曰:“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⑨?”公曰:“衣食所安⑩,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释①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曹刿(guì):鲁国人。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③师:军队。伐:侵犯。我:指鲁国。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所以称鲁国为“我”。④公: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⑤乡人:同乡,乡亲。⑥肉食者:享受高官厚禄的当权者。⑦间(jiàn):参与。⑧鄙:见识浅陋。⑨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去打仗。以:凭借。⑩衣食所安:吃的、穿的这些赖以生存的物品。专:专有,独占。小惠:把衣食等物分给别人这类小的恩惠。:通“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都是祭祀用的东西。牺牲是猪、牛、羊等,玉帛即玉器和丝织品。加:虚报。信:诚实,讲信用。小信未孚(fú):不虚报祭祀品的数量,这只是小信用,不足以取得神灵的信任。孚:相信,信任。福:赐福,保佑。狱:案件。察:明察无误。必以情:一定要让判决合乎情理。忠之属也:忠实地为民众办事的表现。请从:请允许我跟从。与之乘:和他同坐一辆战车。长勺:鲁国的地名。鼓之:击鼓进军。败绩:败退。驰之:驱车追击敌人。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轼(shì):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克:取胜。夫(fú):句首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气:振作起士气。再:第二次。竭:锐气丧失。盈:充满,旺盛。伏:埋伏。靡(mǐ):倒下。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高官厚禄的人谋划的事,又何必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享,一定拿它来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小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一一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倚着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之后才说:“可以了。”于是庄王就下令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以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赏析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发生的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当时齐强鲁弱,齐国违背盟约侵犯鲁国。鲁庄公接纳曹刿的意见,十分重视做好取信于民这一类的事情,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抓住有利战机出击,击败齐国,大获全胜。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论”字,层层递进,展示了曹刿远大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章的主体是曹刿战前了解民情、战时从容指挥和战后分析总结这三部分。战前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到确信庄公是得到百姓拥护的,他才认为“可以一战”。战斗进行中,曹刿的指挥若定与庄公的盲目急躁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两次制止了庄公的冒进决定,确保了战争的胜利。获胜之后,庄公仍不明其所以然,而曹刿的分析总结则表明他精通兵法韬略。通过这些描写,一位忧怀国事、深谋远虑、见解精辟、才能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了“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三句话,简洁而有力地概括出了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鲁庄公的愚昧无知,更衬托出了曹刿的谙知事理和深谋远虑,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邹忌讽齐王纳谏①《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的言论和行动。这本书大概写成于战国末期,作者已不可查考,书名也很杂乱,西汉时候刘向重新编校,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等十二策,共三十三篇。《战国策》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而且许多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常用铺陈排比、夸张比喻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记叙其言论行动。邹忌修八尺②有余,而形貌昳丽③。朝服④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⑤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⑥,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⑦,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⑧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⑨我者,私⑩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注释①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为后人所加。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相。讽: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含蓄委婉地提出意见或建议。齐王:齐威王,名叫田因齐,又作田婴齐。纳:采纳,接受。谏(jiàn):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②修:长,身高。尺:战国时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一些,约231厘米。③(yì)丽:光彩照人,美貌。④朝(zhāo):早晨。服:穿戴。⑤孰:谁,哪个。孰与徐公美:就是与徐公孰美,表示比较。⑥不自信:即“不信自”,自己不相信。⑦旦日:明日,第二天。⑧孰:同“熟”,仔细。⑨美:意动用法,以……为美。⑩私:偏向,偏爱。以:认为。“以”字后面省略了宾语“臣”。方:方圆,见方。宫妇左右:宫里的妃嫔(pín)、随
本文标题:15册文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19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