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
思考复习题一、总论部分(毕晟)1.请结合自己的专业,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的名称和来源、一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对照组的意义)、结果判断。A.实验一:供传染科医生使用一抗:鼠抗人MMP-2单克隆抗体(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二抗:羊抗小鼠Biotin标记抗体一抗的定位预测:表达在肝组织的细胞浆中实验方案: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肝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三组石蜡标本切片。通过抗体标记MMP-2(VEGF、MMP-9),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判定相关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物学意义: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其相关的特异性受体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作用(MMPs可以降解基底膜糖蛋白以及细胞外机制的大部分成分,细胞外机制和血管基膜的降解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临床意义:通过降低VEGF的RNA和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长,降低肿瘤的转移风险(MMP-2、MMP-9被称为明胶酶A、B,其过度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指标)。实验设计:通过设立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组织的对照组,对比各组所研究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结论。结果判断: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后,利用电脑的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读,对染色结果定量分析。2.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答:(1)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2)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3)癌基因蛋白的应用(4)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ki67PCNA(5)微小病灶的发现微小癌微小病灶(如羊水栓塞)(6)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7)指导肿瘤治疗(8)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9)病原微生物的检测3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举两例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抗体分为上皮性、间叶组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淋巴细胞标志物等四类。由于肿瘤类型极多,部分肿瘤的诊断和分型又极其困难,因此诊断一些肿瘤的免疫组化方案必须是“套餐式”的,即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2种以上的抗体,除了能够阳性正面证实的抗体,还要有能阴性反面证实的抗体。例如:a.Keratin,Vimentin,LCA,S100四种抗体组合,Keratin阳性且其它阴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癌或生殖细胞瘤;Vimentin和LCA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淋巴瘤;Vimentin和S100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Vimentin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肉瘤。b.在Keratin阳性的肿瘤中,CK17和CK18阳性的结果提示移行细胞癌和某些管状腺癌;CK17阳性和CK18阴性的结果提示鳞癌、皮肤、鼻咽、食道癌等;CK17阴性和CK18阳性的结果提示腺癌。4.研究型抗体选择要素。研究性抗体需要根据实验所检测的抗原进行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单克隆或是多克隆抗体,确定抗体的不同种属来源,不同的种类,如IgG或是IgM。根据质量和价格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抗体。a.定义:实验目的抗原是什么。b.生化特点:实验目的抗原的分子结构如何,有哪些生物化学特性。c.染色体定位:实验目的抗原的染色体定位在哪里。d.功能:实验目的抗原在细胞中有哪些作用,是否是细胞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或是细胞中重要的信使分子。e.表达:明确表达相关抗原的细胞和组织,以及不同的表达时期。f.在石蜡切片中的检测:用于检测石蜡切片还是冰冻切片,一般能做石蜡切片的抗体,可能都可以用来检测冰冻切片,但能做冰冻切片的抗体,不一定能检测石蜡切片中的抗原。5.何谓肿瘤分子标记物?举两例说明答:是指伴随肿瘤出现,在量上通常是增加的抗原,酶,受体,激素或代谢产物形式的蛋白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其相关产物等成分。这些成分是由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或是被释放的肿瘤细胞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存在于肿瘤细胞内,而且还经常释放至血清或其他体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肿瘤的存在。比如肝癌中的甲胎蛋白以及前列腺癌中的PSA。6.何谓靶向治疗?举两例说明答: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比如抗CD20抗体美罗华,可以治疗淋巴瘤,抗EGFR的西妥昔单抗,可以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7.免疫组化,CGH,LOH,MSI,克隆性重排等的应用范围及应用“盲点”.A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同第2题应用“盲点”:由于抗体稀释度、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问题、试剂盒选择、操作中时间温度染色过程等因素使其在结果判断上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因素很多,使结果判断的标准化问题尚难统一;存在抗原抗体交叉反应、抗原联合表达等问题。BCGH:比较基因组杂交,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通过单一的一次杂交可对某整个基因组的染色体拷贝数量的变化进行检查。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复杂结构异常及标记染色体来源判定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应用:实体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辅助核型分析、诊断预后判断和发病机制研究;胚胎发育方面,可用于产前诊断;探索新的肿瘤相关基因及遗传综合征等领域。盲点:只能检测待测基因组基因相对于正常基因组平均拷贝数的变化,不能检测平衡性易位、倒位、环状染色体、部分嵌合体及其他拷贝数没有变化的染色体畸变,基因重排和点突变;分辨率较低;图像分析系统昂贵。CLOH杂合性缺失: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出现缺失。杂合性缺失在肿瘤细胞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DNA变异。抑癌基因的杂合性缺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盲点:利用LOH的微卫星标记法无法准确定位纯合缺失区域及存在假阳性等问题。目前需要采用DNA芯片等高分辨率技术来检测出更小的缺失区域,并且提高纯合缺失检测准确率。DMSI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条带增多和大小发生改变。应用:可以反映肿瘤中错配修复系统失活后细胞分裂的次数;在衰老机制研究中用于研究老年病;鉴定个体特异性。盲区:微卫星技术引物的获得较为繁琐,需要构建基因组文库、筛选阳性克隆、DNA测序等一系列工作,费用高,耗时长。而且该方法基于基因间只存在重复单位数目的差异的假设,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微卫星位点在全部DNA序列上的变异。在扩增过程中,会产生误差,引起结果错误。E克隆性重排检测应用:检测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存在,以判断恶性肿瘤;临床上IgH和TCR基因单克隆检测在淋巴瘤的分子诊断中普遍应用。作为淋巴细胞源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是淋巴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基本方法。盲点:主要应用与淋巴细胞源性肿瘤的检测,其它应用尚少,存在假阳性。8.当代肿瘤分子发生机制进展和模式答题要点:a.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未激活,又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由于结构发生改变,而被激活成为癌基因。原癌基因可发生结构改变(突变)而变为癌基因;也可以是由于调节原癌基因表达的基因发生改变使原癌基因过度表达,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原癌基因的结构改变包括点突变(如90%的胰腺癌有ras基因的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如伯基特淋巴瘤的t(8: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Phl染色体)、插入诱变、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如神经母细胞瘤的N-myc原癌基因可复制成多达几百个拷贝,在细胞遗传学上表现为染色体出现双微小体和均染区)。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癌蛋白)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质或量的不同。癌蛋白调节其靶细胞的代谢、促使该细胞逐步转化,成为肿瘤细胞。b.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若其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目前了解最多的两种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它们的产物都是以转录调节因子的方式控制细胞生长的核蛋白。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c.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造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这已由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化学致癌的动物模式所证明。单个基因的改变不能造成细胞的完全恶性转化,而是需要多基因的改变。癌基因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丧失或突变,这些阶段梯性积累起来的不同基因分子水平的改变,最终导致肿瘤发生。目前对肿瘤的认识:分子网络病。恶性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由于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造成细胞分裂延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细胞,在肿瘤细胞中出现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变异细胞群体。人们对多种肿瘤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患相同类型肿瘤的不同个体之间,其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谱差异很大。几个基因异常的简单叠加,难以解释人类肿瘤发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及其他复杂的临床表现。肿瘤中的突变基因处在动态的生物网络之中。在细胞中,彼此相互联系基因/蛋白构成了复杂的细胞网络,包括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网络和代谢网络等。突变基因在细胞网络中所处地位不同,对网络的影响可能会不同,而且不同的网络结构,对于基因突变耐受能力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肿瘤实际上是一种分子网络病,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强调单基因的作用是片面的。肿瘤研究要从着重考察单个癌基因/抑癌基因作用的“oncogeneaddiction”(原癌基因依赖)转向基于网络系统生物学的二,免疫病理学(陈佳佳)免疫病理的概念。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和免疫应答所引起的病理现象的科学。涉及范围较广,包括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增生等自身免疫病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体内会产生自身抗原?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引起过度的自身免疫反应,造成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者。1.病程反复发作、慢性迁延2.血清Ig升高自身抗体↑、与自身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3.重叠一个患者同时患两种或更多的属同一类的自身免疫病4.治疗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能缓解5.与遗传、性别和年龄有关6.在动物突验中可复制相似的病理模型,给正常动物注患病动物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转移。(一)抗原因素1.自身Ag性质的改变(1)物理(化学药物甲基多巴改变RBC表面Rh系统的e抗原肼苯达嗪能与细胞内的组蛋白或DNA结合,形成核抗原。(3)生物细菌感染、病毒感染2.交叉抗原的作用分子模拟molecularmimicry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心肌Ag;致肾炎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机制:外来交叉Ag激活→Th细胞旁路→B细胞→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病3.隐蔽Ag的释放眼晶状体蛋白,葡萄膜色素Ag,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4.表位扩展epitopespreading抗原决定簇可分为优势决定簇和隐蔽决定簇。前者在接触抗原初始阶段诱发免疫应答后者在后续阶段诱发免疫应答针对自身抗原隐蔽决定簇的T细胞克隆可能逃避胸腺的阴性选择,而成为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过程中,这种细胞会不断识别自身抗原的隐蔽决定簇,这一现象称为表位扩展。表位扩展参与SLE、RA、多发性硬化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发生。(二)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1.MHC-Ⅱ类Ag表达↑甲状腺上皮细胞、胰岛β细胞、心肌细胞、脑细胞等在发生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时,常MHC-Ⅱ类Ag表达↑。病毒感染细胞可因受CKs作用而表达MHC-Ⅱ类分子,这些细胞可成为自身Ag的递呈细胞。2.免疫调节异常调节性T细胞亚群异常调节性T细胞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异常占CD4+T细胞的5%~10%,其数量及活性足以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多数易感个体中,环境因素和基因异常会影响胸腺内CD4+CD25+T细胞的产生,抑制其发育,改变其调节活性,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体内实验证明,化疗药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破坏CD4+CD25+T细胞,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且CD4+CD25+T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破坏愈严重、时间愈长,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就愈高。(2)CD8+CD28-调节性T细胞异常在多发性硬化症、局限性回肠炎、重症肌无力复发病例及SLE患者体内的CD8+CD2
本文标题:2011思考复习题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0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