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1考研政治最后押题资料
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原理与“两点论”、“重点论”二、人与自然的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角度(以气候问题为例)三、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发展规律: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一)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真理发展规律: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四、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辨证关系五、“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答案要点](1)材料1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观点,材料2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辩证统一的,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对抗的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基本矛盾的发展、激化有个过程。我们既要坚定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3的观点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形态的更替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而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及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1(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六、(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质变、度: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其转化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稳定、改革和革命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环节。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二)内容和形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基本要求(与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1)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3)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什么?(4)为什么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补充:1.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同时,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型国家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2.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外需、投资拉动,导致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一产不够稳、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大,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特别是服务业比重过低;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强;从城乡结构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城镇化率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区域结构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有所缩小,但经济总量差距仍在扩大。我们要在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在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在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市场条件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口,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化解各种矛盾,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3.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从国际看,以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扩大内需应注重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2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4.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抓住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害。从国内看,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是由我国的环境状况决定的;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高度关注,我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的公平正义1.为什么说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了?2.如何理解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3.为什么既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4.当前应该如何把“蛋糕”分好?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与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结合材料1指出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主要
本文标题:2011考研政治最后押题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2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