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2《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资料
2012年《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后两章未完,待续)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0题任选15题,每题2分,共30分)二、填空题(38空,每空0.5分,共19分)三、简答题回答要点(5题任选3题,每题7分,共21分)四、论述题(4题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考试时间:大约第8周或第9周答题要求:1、每题简答题回答内容150字左右;每题论述题回答内容350字左右;2、答题要点不能够全盘照抄,要有自己理解与加工;3、简答题和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在掌握要点基础上,鼓励自由发挥。例题1、简述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和可比性原理。通过整理,可以描述如下: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是,由于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多样性,影响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因素很多,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土地评价要采用综合、全面、系统分析的方法,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例题2、论述不同土地管理手段的特点及其优劣土地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1)行政手段:这是政府从社会和宏观的角度,通过制订计划和规划来引导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例如,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规定进入市场的土地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式等,保证土地利用过程与周围的其他土地利用相协调,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2)法律手段: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较宏观、影响范围较大,通常是全国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要求制定法律过程中应有较长期的预见性,同时也要保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3)经济手段:这是一种相对较微观的方法,适用于对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也就是奖励土地利用的合法、有益行为,处罚或制裁违法、破坏土地行为,例如,对于建房使用老宅基、不占新耕地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对于超标占地、荒废土地给予经济处罚等;(4)技术手段: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如为了鼓励开发边缘地区,若开发商能在投资于中心城区的同时,投资于待开发的边缘地区,则在中心城区的项目可以提高容积率;又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规划与管理。在具体的土地管理方面,经济、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更有效。2012自然资源学复习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管辖的土地上所拥有的一切资源。2自然资源: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3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风化物和土壤构成。5土地类型:地表各组成要素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性质均一的土地单元。6土地分级: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土地级别。7土地分类: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进行归纳的分类。8土地生产力(潜力):是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够达到的最大水平。9土地调查:就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和投资效益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11土地投资效益:也称土地投资收益,指以城市土地条件为基础而产生的超额纯收益。12土地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配置各种用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措施体系。13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14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系统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措施。15土地经营管理:指在土地开发经营活动中,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土地市场的管理。16城市土地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城市土地质量、使用效益及其在土地空间上分布差异状况的评定,并用等级序列表示其差异或优劣程度的过程。17气候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空气与风能等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18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19海洋资源,狭义地理解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海洋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能量,海水热量,海底矿产资源等。20海洋资源,广义地理解是指不论是海水水体本身还是海洋空间的利用,凡是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空间、设施等等,都可称之为海洋资源。21领海是指国家的主权扩及于其领土及内水范围之外的毗连其海岸的海域,并说明,沿海的主权还及于领海上空、海底及海底地下。22大陆架是指“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之外的水下区域的海底及其地下,其水深达200米或虽超过此限度,但其上覆海水的的深度容许开发该区域的天然资源者”。23矿产资源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24储量:是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基础储量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25基础储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现行的采矿和生产需要。26资源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目前开采技术不可行、经济不合理。二、填空题1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2自然资源的传统分类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工业自然资源,后者又包括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3自然资源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4自然资源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5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情报管理等。6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有:针对(使用目的)性原则;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7土地构成三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和区位要素。8土地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包括:气候要素、地质地貌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植被要素。9土地构成要素中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区位因素包括:离市场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10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适应物价变动的滞后性与缓慢性。1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土地纲、土地类与土地型;分类的主要依据分别是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和土壤植被类型。12土地评价类型从评价对象出发可分为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13土地评价类型按评价内容方面可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14土地适宜性分为现实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两种,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分。15农用土地评价方法包括:直接法、定性法和定量方法。16农用地评价程序分四个阶段:准备工作阶段、野外调绘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17城市土地定级的方法包括: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和地价分区定级方法。18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19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按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划分:全国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级规划。20土地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21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包括:使用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和波动性、区域分布的规律性和差异性、相互依存性和不可替代性。22水资源的分类按存在的方式可分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包括河川径流、湖泊蓄水、沼泽水、冰川融水和海洋淡化水)、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23水质污染的原因有: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称为自然污染;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称为人为污染;由两因素共同造成的,则称为混合污染。24水质污染造成的危害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25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类型包括:水量型水资源问题、水质型水资源问题和混合型水资源问题。26生物资源从生物分类学角度分: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27生物资源从研究利用角度分: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栽培作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驯化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海洋动植物资源、遗传基因(种质)资源等。28我国采取与生物资源、水土保持有关的两项国策是,在山区实行退耕还林,在草原实行退牧还草。29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可以把海洋资源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30划定领海基线的方法有以下四种:正常基线法(也叫低潮基线法)、直线基线法、混合基线法和特定基线法。31行使大陆架的主权是独占的,其上覆的海水为公海。32按海洋资源能否恢复的分类,海洋生物、潮汐能均属于再生性资源,滨海砂矿、可燃冰、锰结核均属于非再生性资源。33矿产资源按其性质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根据矿产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分为内生矿产、外生矿产和变质矿产;根据矿产的产出状态,分为固体矿产、液体矿产和气体矿产。34三、简答题回答要点1简述自然资源的特性包括:综合性与整体性;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2简述自然资源的研究任务包括:(1)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统计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模拟调查;(2)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制订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3)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全国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题规划三大类,其中区域规划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是全国总体规划的起步。(4)资源管理:资源管理:就是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组织、协调、规划、立法、监督等活动的总称。(5)资源立法:这是实现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3简述土地构成要素(1)自然要素:①气候要素;②地质地貌要素;③土壤要素;④水文要素;⑤植被要素;(2)社会经济技术要素:①经济要素;②技术要素;③社会要素;(3)区位因素:①离市场远近;②交通的通达性。4简述土地构成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要素:土地开发人财物;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自然属性与利用类型-基本农田保护;2.技术要素: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技术、交通推动土地开发利用;岩土技术促进地下利用;3.社会要素:土地所有制与使用制度-使用权可以买卖、抵押、出租、转让、继承-流转。5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与任务包括调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及权属关系、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潜力及存在问题。查清调查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界线并反映在图上,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查清调查区域内各类土地的数量、结构,最后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分析。6简述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有六:①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②限制性原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即限制程度不同;③相对性原理,不同地区自然社会经济不同,土地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的;④综合性原理,土地的不同性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⑤系统性原理,应用系统分析原理,改善土地-土地利用系统结构,获得最理想的土地经济效益;⑥可比性原理,土地评价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7简述我国土地
本文标题:2012《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5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