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2届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有答案
第1页共10页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2012.1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王呈伟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演绎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甲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带来些启示。他们的经典传播特别注重把有深意的道理化成生活中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第2页共10页化也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总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民族文化经典终会沉寂为图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⑤目前,电视上的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会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的“歌其食”,“劳其事”。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⑥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2.请用一句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上文第②段的主要意思。3.⑴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③段甲处:A.分号B.句号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了下文关于“如何传播经典”的话题。B.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C.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近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是嫁接和转化,对此作者不以为然。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6.从上文的观点出发,为下面这则报道写一段150字的短评。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先生近期出版了《唐诗排行榜》一书,引发广泛关注。该书根据唐诗入选历代选本、历代文人给予点评等方面的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每首唐诗的影响力指数,据此排出了唐诗名篇的“座次”。此书上市之后,学界、媒体以及网络上出现了颇多质疑。不少人认为,该书采用排行榜这一形式是为了博眼球,是“恶搞”经典;有人强烈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统计学的方法,质问“我们的文科教授怎么成了数字的傀儡”;也有人认为此书有“炒作景区之嫌”,因为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作者将崔颢写武汉黄鹤楼的诗排在了第一;而李白的诗最高排名仅仅是第十(《蜀道难》),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排在第三十一……面对众多的批评和质疑,王兆鹏先生则认为自己并非“娱乐大众”地“恶搞”,而是用学术精神、科学态度来做经典普及。该书在前言中明确交代了做排行榜的学理依据、操作方法和学术思考,这种方法经过统计学家的指导和认可,科学性毋庸置疑。至于唐第3页共10页诗排行榜,是对唐诗的影响力——即不同作品在接受史上受关注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根据作品艺术的优劣好坏来评比,两者是不同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把两者混为一谈了。(《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23日)(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托翁的动手能力蒋子龙①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②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③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了塞纳斯托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1853—1856战争纪念奖章”……④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⑤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⑦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第4页共10页⑧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⑨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⑩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⑪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⑫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7.作者在第②段写列宾画“托翁犁地”的例子,用意是。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苏霍京给托翁制作的靴子贴上“第十三卷”的标签,意在表明这是可以同托翁的文章相提并论的杰出作品。B.托尔斯泰笑称亲手制作的皮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卷”,言语中不但透出自信,也流露出对劳动的由衷喜爱。C.第⑧段中所谓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尔斯泰那样出身高贵,生活富足,声名显赫,备受世人羡慕的人。D.托翁所谓“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既点明了劳动的意义,也表达了他对体力劳动的推崇和热爱。E.作者借文章标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即赞美托尔斯泰不仅拥有能够制作精美皮靴的手艺,更经常参加体力劳动。9.根据文章内容,解释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10.在第⑫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语句,将意思补充完整。11.有人认为第⑪段与第⑤段的例子在意思上有重复,删去⑪段对文章内容没有影响。对此你怎么看?简述你的理由。12.⑴下面语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第5页共10页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世间最美的坟墓》)⑵在上文(《托翁的动手能力》)中找出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⑴,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⑵转朱阁,,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⑶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⑷,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⑸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⑹白云回望合,。分野中峰变,。(王维《终南山》)(四)阅读下面词作,完成14——16题。(8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被俘,拒不仕新朝,此词为他被押送往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时所作。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C.词的上阙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D.下阕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15.词人在上阕将自己比做被吹落天涯的枯叶,这样写的好处是。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五)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第17—20题。(15分)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
本文标题:2012届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9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