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历史试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2.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3.下列对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理解错误的是A.该图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经商方式的多样B.民俗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题材C.该图的细节刻画,受到“格物致知”理学方法的影响D.西方的“人文精神”在此画中有鲜明的体现4.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5.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6.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B.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7.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8.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9.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0.右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④中苏关系的恶化跨越太平洋的碰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大繁荣的决定后,以青少年图书和文化产品为重点的天舟文化在A股市场连续拉出四个涨停,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可以①加强中小学教育,活跃青少年文化②以市场经济支持文化建设③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④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12.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真正掌握真理的人都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牺牲品B.雅典民主仅局限于男性公民的民主C.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D.雅典民主窒息了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1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14.受益于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能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孕育和成长出的新兴产业有A.棉纺织、蒸汽机车制造等产业B.电气、石油、汽车制造等产业C.计算机制造、航天技术等产业D.互联网经济、金融服务等产业15.苹果落地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关于当时牛顿的年龄就有三种说法,关于牛顿是否被苹果砸中就有两个版本。这说明A.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后人证实B.科学成果的产生与当时的条件有关C.历史的真相总是被假象所掩盖D.客观历史常常被人们主观臆断16.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宪法是简明扼要的,总是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而在重点和安排上有所改变,而无需动摇其基本形式……,但愿正常的行政和立法分权完全足以应付我们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重任。然而,史无前例的要求和迅即行动的需要也可能使我们有必要暂时背离正常分权的公开程序。”材料中的“基本形式”指的是A.资本主义制度B.宪法实施的程序C.宪法的基本内容D.三权分立17.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18.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19.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ABCD20.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而是反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包括①不断扩大的世界贸易②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④全球贫富分化日益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材料五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材料六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3分)(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3分)(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2分)22.(14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其原因(2分)(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
本文标题:201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29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