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SOEC语文试题
1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SOEC语文试题(2012.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冯骥才○1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2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3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也在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不少处竟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4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5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6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7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8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2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9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10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11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拿文化赚钱,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12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为什么我们为赢得市场和收视率就去迁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们的文化?○13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14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1.第○1段划线的“所向披靡”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2.第○3、○5两段写到了所谓的旅游文化和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其作用是什么?(2分)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11段的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不是而是B.不是就是C.或者或者D.不仅而且4.糟蹋文化所带来的危害性有哪些?请归纳要点。(4分)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那文化赚钱持坚决的反对态度。B.只要在精深的文化中,社会文明就能整体地提高。C.市场经济中,文化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原则加以调整。D.文化粗鄙化使国人很难再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6.假如制片方要把“秦晋殽之战”搬上荧幕,而你正好担任编导,那么你将做怎样的准备?请结合上文观点,写一份简单的计划。(5分)3(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窗钱钟书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进出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什么,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临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门是需要的,但这种需要是人做不了主的。譬如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他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上面说过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④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也正和凯罗的《晚歌》起句所谓的“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一样。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外界的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4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就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有改动)7.本文作者是钱钟书,他的妻子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她的作品《》。(2分)8.文章第②段引陶诗《》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什么?(2分)9.综合第③段的两处划线句,从修辞的角度作赏析。(2分)10.纵观全文,窗对于人的意义是。(3分)11.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第②段作者委婉地批评了陶渊明偏于一隅、独守田园的生活方式。B.作者认为眼睛让我们看见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C.作者通过“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到认识,行文睿智但个体性不强。D.本文通过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的论述,寄寓了作者独到深刻的人生感悟。E.第④段划线句“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是作者对黑暗社会的鞭挞之语。12.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请结合本文,对他的语言风格做简要鉴赏。(4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分评分]13.(1)复行数十步,。(陶渊明《桃花源记》)(2),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4)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5),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远浦帆归》)(6)酿泉为酒,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7)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8),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514.欧阳修是代初期古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这首诗属于诗(体裁)。(2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虽是二月,春风难到,百花未开,说明山城偏远,山重水隔。既叙写了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气象,又抒发了诗人山居寂寞的情怀。B.诗人触景生情,闻雁声而思乡,感慨时光流逝,身心交瘁,渴望回归故里,平淡度此生。C.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感叹再多的繁华都是过往云烟;但既然拥有过就无需感伤,遗憾了。D.题首冠以“戏”字,表面看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为了掩饰自己被贬后政治失意的情绪。鼓励自己不再低沉,在寂寞愁闷中满怀一种希望。16.有先人评价颔联,谓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请鉴赏此句景物描写的妙处。(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七尺三寸①,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
本文标题: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SOEC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5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