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011级南方医科大学中期考核
4钙信号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其对机体多种功能调节的1.钙火花:最早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发现从心肌细胞肌浆网内释放的钙可在细胞内产生局限的、类似点火花状的自发性增高,称为钙火花。是细胞内钙的自发的、局限的、非传播性增高的现象,由SR上的一簇邻近的RyR自发地释放的Ca2+所形成,反映了SR的RyR自发开放的情况。以后研究者发现同类钙火花不仅见之于可兴奋性组织(如心肌、骨骼肌、平滑肌、神经元),亦见之于非兴奋性组织和细胞,如神经胶质细胞、蛙卵细胞(Xenopusoccytes),及植物根毛生长锥中的细胞。2.钙夸克:比钙火花更小的、局部的钙释放形式,它是目前发现的心肌细胞钙信号系统的最小功能性释放单位,理论上认为它是由单个钙释放通道释放出的钙。由钙夸克空间上的总和,构成了钙火花。3.钙瞬变:由心肌细胞膜上兴奋冲动到来时的电除极所诱发的瞬时性钙增高(caiciumtransient),也主要是由肌浆网释放的,与正常的收缩功能密切相关,是心肌细胞内正常的钙信号。它与钙波和钙火花不同,只是在兴奋-收缩耦联时出现钙瞬时性增高。4.钙波:指某些情况下(如病理状态缺血或细胞内钙负荷增高等)细胞内钙在局部自发性释放增加并伴以传导的现象(1996)。其特点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钙在某个区域瞬时性增高,并以很快的速度在细胞内传播(100um/s),似乎反映了细胞对高钙负荷后的反应。5.钙振荡:细胞内钙信号的传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形式。始发于胞浆中某一局部的Ca2+跃升,可以一种反复瞬变的方式在细胞中传递,称钙振荡(calciumosillation)。3举例说明蛋白质组学对认识疾病的分子机制有何帮助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疾病造成的往往不只一个或几个蛋白的变化,参与疾病过程的蛋白的数目也是很大的,因此除了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来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单个蛋白外,通过蛋白质组对表达情况有变化的蛋白在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利用双向凝胶电泳进行的蛋白整体水平的研究方面,扩张性的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是一个较好的例子。扩张性的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于这种疾病的致病机理和涉及的分子都还不清楚,而且,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疾病来说,也不可能仅由一种致病机理造成。因此,对于这样的疾病,从整体的蛋白质组水平来研究是极为必要的。2导致肿瘤细胞过度增殖的信号转到异常答: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是多成分、多环节的。1)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⑴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已证明多种肿瘤组织能分泌生长因子,如TGFα、PDGF、FGF等,且肿瘤细胞通常具有上述生长因子的受体,因此肿瘤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刺激自身增殖。⑵受体的改变:①某些生长因子受体异常增多:某些癌基因可以表达生长因子受体的类似物,通过模拟生长因子受体的功能起到促增殖的作用;如已在多种人的肿瘤细胞中发现有编码EGFR的原癌基因c-erb-B的扩增及EGFR的过表达。②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使受体处于配体非依赖性的持续激活状态,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转化。③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如小G蛋白Ras的12位甘氨酸、13位甘氨酸或61位谷氨酰胺为其他氨基酸所取代,导致GTP酶活性下降,Ras蛋白持续活化,导致促增殖信号增强而发生肿瘤。除此之外,某些编码蛋白激酶的癌基因的表达增强,也可促进细胞增殖。2)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由于生长抑制因子受体的减少,丧失以及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使细胞的生长负调控机制减弱或丧失。如TGFβⅡ型受体突变和Smad的失活、突变或缺失,均可使TGFβ的信号转导障碍,使细胞逃脱的增殖负调控从而发生肿瘤。以往认为,炎症、休克时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是由于病理状态下的细胞毒性,导致细胞间缝隙的形成和通透性的改变。但近十多年的研究已证明,主要是可逆性的内皮细胞激活机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通透性的升高。(一)感染性休克——LPS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信号机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过程中,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休克发生、发展,最后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的特征性的表现。1.中性粒细胞在LPS所致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细胞。2.LPS直接激活内皮细胞在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在LPS引起内毒素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过程中,内皮细胞起着关键的作用。3.LPS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的细胞内分子机制LPS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培养的内皮细胞,可以引起不需要基因表达的短期作用(non-geneticeffect)和需要基因表达的长期作用(geneticeffect)。(二)烧伤性休克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严重烧伤后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是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器官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微循环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是导致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机理之一,微循环的基本变化表现在下列4个方面:①由于早期血管收缩和血浆渗出,灌流量减少;②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内皮细胞损害,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丢失,加重循环血量的减少;③休克反应中晚期微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量进一步减少;④由于血浆丢失,使血细胞比积增加,细胞容易聚集。如果休克继续加重,低血流状态无改善,则红细胞彼此粘着,可成为难以分离的凝集或泥化(sludging)状态,进而形成微血栓,甚至可演变成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引起烧伤病人体液外渗,血容量下降,导致烧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2.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理与下列因子有关(1)热力损伤:热损伤是引起烧伤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直接原因,(2)介质作用:(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是由于机体因发生过敏反应而产生的一类休克,
本文标题:2011级南方医科大学中期考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6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