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专题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向西方学习”社会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1840~1919年)(1)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则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体现在“器物”的浅层次上(2)资产阶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3)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905~1927年)(1)1905年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中华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2)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以民权主义为核心,倡导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19年至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继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1)毛泽东思想成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理论武器(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江苏省考试说明】1.“师夷长技”的主张: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维新思想:①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②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3.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第31课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睁眼看世界”可归纳为“一、一、二、二”一个主流:向西方学习。一个阶级:地主阶级。两大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两大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对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认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维新思想与共和思想可归纳为“一、二、一”一个阶级:资产阶级。两大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一个转变:“器物”到“制度”。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1.康有为与新文化运动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3.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比较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新文化运动可归纳为“二、二、二”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5~1919年,第二阶段:1919年之后。两大指导思想: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两大领导者: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1.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转变。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十月革命胜利。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2.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传播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3.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发表论文、论著、演讲、论战、成立一些组织等。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重难点一“睁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目的及影响1.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3.影响:“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重难点二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新文化运动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3.评价(1)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2)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2.读表近代西学东渐历程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思考3:综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提示:(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是其它非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无法比拟的。(2)通过宣传论战,鉴别比较,实践扬弃,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3)在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世界观和阶级属性都已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选择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体验高考1】(2011·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解析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期间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并不多,但其改造中国的精神始终不改,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无法体现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核心目的,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A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体验高考2】(2012·四川文综,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解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这时荷兰、英国已经在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心;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以后的情况;C项“深入了解”对康熙来说不准确(他只是有所了解和学习);D项“巨大压力”在当时也不存在,当时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答案A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高考再考什么【预测题2】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解析观察图表,可以看出,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翻译书籍的文科数量逐渐增多,科技类书籍逐渐减少,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体验高考3】(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答案D知识整合聚焦重点对接高考【预测题3】“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竭力
本文标题:(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4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