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李勇)“教学做合一”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教学做合一”——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新浦区岗埠中学李勇【摘要】:新课改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新精神。本文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及相关的教育思想,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创新理念作了初步的探讨,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论证。同时指出了中学物理的创新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创新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从发展创造思维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本人在进行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产生思想、再进行迁移联想后进行创新,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等特有的形式,观察、思考、想象、操作等,即动手又动脑,创新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一、适时引导,创建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恰当的问题情境创建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迸发的撞击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这里的“问”,指的是凡事问个为什么。新课标对物理课堂首先提出的就是“为什么”教学,不仅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或想到的问题,写成“为什么”。“为什么”教学能把学生带到参加物理活动这一现实中来,并由身入、心入达到神入,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创设情境:让学生勤于“问”、乐于“做”,喜欢“想”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杠杆平衡条件”一节教学、实验中,有的同学保持钩码和弹簧位置不变,改变钩码数量,有的保持钩码数量未知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位置,有的即改变钩码数量位置,又改变弹簧测力计位置等,使的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由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争辩问题情境:①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呢?②用什么方法测量更好呢?从而引导学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共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会自觉参与、大胆创新之目的。通过争议、辩论,学生明白:因为每人选择测量方法不一样,所得出的数据当然也不相同。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觉参与的良好习惯,又可以学物理、理解物理、发展物理,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为什么”能激起悬念,引入概念或规律;“为什么”能埋下伏笔,唤起新知;“为什么”能启迪智慧,引导学生走向深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学生的“为什么”,教师或热情回答,给予启发,促其思考;或指导他们阅读参考书;或不能回答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把它暂时留下来,在事后解决或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深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才会从这些“为什么”当中迸发出来。二、积极的观察实验,以活动为阵地开发学生创造能力观察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是活的人,要施以活的教育。”“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我们讲的活的教育,就是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通过实验活动,把“死”的物理知识变“活”,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利用“一个电压恒定的电池组、一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和若干根导线,试设法只连接一个电路就能测出未知电阻Rx的值。”很多学生设计出了把所给仪器串联起来,通过测量滑片位于变阻器两端时电路中的电流,利用电源电压不变列出方程组,解出Rx的方法。这种方法为基本方法,我给与肯定。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陈述了自己采用的与众不同的测量方法——用短路测电阻。其步骤是:①按电路连接好实验电路,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②闭合开关,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③利用Rx=(I〃-I')R0/I'算出Rx的值。最请这位同学谈了他是怎样想到这一方法的,他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的电路在不改变接线的条件下能够方便切换工作状态,所以可以用局部短路达到这一目的。”而这一点恰恰很少有人想到。实验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以活动激兴趣、练技能、促思维、求发展。三、“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知识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指的是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乃至掌握独立探求知识的、自我获取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教材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因而是科学、显性的表露在教材中,而对一些物理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则隐含在教材的科学内容之中,需要去发现、挖掘。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尺度,充分对学生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把教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实现从隐性向显性过渡。例如,验证牛顿第一定律,首先我们把小球放在斜面同一高度,这是控制变量法;小球滚到平面上,平面越光滑运动得越远,这是合理外推法;若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这是理想化模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把“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在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直觉思维法等各种科学方法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渗透观察法、实验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在习题教学中渗透假设法、综合法、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等,从而使学生掌握独立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和获得不断创造的能力。四、通过“理想实验”让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在不知不觉中孕育诞生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一定的回旋余地。陶行知先生认为“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生会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判断、想象、创新等思维活动。”爱因斯坦在《我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一文中也曾写道:“如果一个人自由地下落,他决不会感到自身的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立相对论的灵感。”思想实验是头脑中做的理想实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极好训练。小学生富于形象思维;初中生好奇好问,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缺少思维定势,缺少习俗之见,初生牛犊不怕虎,富于幻想;高中生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物理教学完全有理由、有条件运用理想实验教学法。如“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世界将是什么模样?”“假如不存在摩擦,我们能不能走路?”“没有惯性,世界又会出现什么?”……这些问题与课本有联系,但又没有超出过课本。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绕有兴趣地在头脑里展开了理想实验,它把课堂内物理学习与丰富的大自然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理想实验的天地里,纵横驰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明创造。例如有的学生想象,假如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电,将是什么一幅图景?假如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成,世界将成什么格局?假如地球上哪一天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将何去何从?如此等等,看起来似乎离谱太远,但其间蕴含了学生们丰富中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维力,我们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与鼓励,正确地引导,不能冷眼待之,不屑一顾。想象力比知识更重,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正如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理想实验是想象和事实的结合,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不知不觉在理想实验中孕育诞生。以上所述的策略和方法,仅仅是个人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初探,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物理学科和学生特点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将它们割裂开。同时应根据所授内容有所侧重,才能真正的开展创新教育。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恰而不失时机的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造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必然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特殊的学科教育作用。
本文标题:(李勇)“教学做合一”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5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