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常宁市泉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保健中的食疗、推拿等方法,既起到了防病治病的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是健康绿色疗法。0-36个月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流程表满月12月龄9月龄6月龄3月龄36月龄30月龄24月龄18月龄●询问近期发育和健康情况,重点询问小儿的饮食、大便、活动等情况。●中医检查。以望诊为主:重点望面色、望形态、察舌、察指纹。检查是否有五迟五软。中医健康指导:中医饮食起居指导;常用中医保健方法;常用穴位推拿保健方法;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正常可疑或异常正常进行针对性中医健康指导或建议转诊。3-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流程表3岁5岁4岁●根据小儿体质特点和病理特点,询问发育和患病情况,测量体重、身长,按照生长发育参考值评估。重点询问小儿的饮食、大便、活动、睡眠等情况。●中医检查。重点望面色、望头发、望形态,察舌切脉。中医健康指导:中医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疾病的中医保健方法;常见穴位的推拿保健方法。正常可疑或异常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必要时转诊。6岁•方法一、儿童中医诊断方法望诊望面色望形态察舌察指纹察二便望面色正常面色:红润有光泽,略带黄色。红主热证;白主寒证、主虚证;黄主脾虚或有湿浊;青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先兆;黑肾虚、寒证、痛症、淤血、水饮。望形态包括望形体和动态:观察儿童体形的胖瘦强弱和动静姿态。•1、囟门:前囟1岁半前闭合为正常。若前囟迟闭、突起、凹陷均为异常。•2、头发:头发柔润光泽为正常。若头发稀疏、干枯、脱落、有枕秃为异常。•3、体态:姿态活泼、胖瘦适中为正常。若多动不宁或蜷曲少动、形体消瘦或肥胖为异常。察舌•舌体柔软,伸缩自如,舌质淡红润泽,舌苔薄白为正常。•若舌质红、淡白胖大、紫黯有瘀斑,舌苔黄、厚腻、剥脱为异常。察指纹是儿科特有的诊法,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小儿。概念:是指从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自虎口向指端分为风、气、命三关。正确的查看指纹的方法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其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察指纹正常: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以上。辨证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指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病情危急。察大便•正常儿童的大便应该是色黄而干湿适中,日行1-2次。对婴儿而言,母乳喂养,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牛奶、羊奶喂养,大便呈淡黄白色,质地较硬,有臭味,1日3次左右,均属正常。•若大便干结成球,排便困难,数日一行,或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食物或粘液,一日数次,均为异常。二、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0-3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0-3岁儿童日常保健•(二)起居调摄•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4-6岁儿童日常保健•(二)起居调摄•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三)运动保健•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儿童饮食宜忌•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三、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小儿推拿适应症范围•小儿推拿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儿科的大部分病症一般都可以采用推拿疗法。•可治疗多种病症,但其中以消化、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患疗效最为显著。•对泌尿、运动等系统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儿推拿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手法:推、揉、摩、运、掐、捏、搓、擦等。基本手法推法分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和合推法四种操作方式。•推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频率约为150-200次/分。•本法通经活络,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穴位的“线”状和“面”状穴位。推法•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多用于头面、四肢及脊柱部位。推法•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推动。•多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部穴位。推法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八”形推动。多用于头面、胸腹及腕掌部等。推法•合推法:用两拇指指面自穴位两旁向穴中推动,此动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及腕掌部。揉法•指揉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揉法•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胸腹、胁肋、四肢部位。小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摩法•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该法常用于胸腹部的面状穴。如摩腹,对治疗肠胃疾患最为有效。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摩法•指摩法:用食、中、无名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摩法•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运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贴在穴位上作由此往彼的环行或弧形移动称运法。•运法主要用于八卦、太阳等少数穴位上。运法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掐法•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掐法属强刺激手法之一,具有定惊安神、开窍醒神的作用,用于救治小儿急惊风。拿法•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拿法刺激较强,有疏通活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证。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外感头痛、颈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捏法•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泻、呕吐、厌食、夜啼、脑瘫等。前位捏脊法后位捏脊法挤捏法•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挤捏大椎穴退热搓法•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指擦-头面、四肢掌擦-肩背、胸胁部大鱼际擦-四肢、肩胛上部•推拿补泻:(1)按方向分: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按力量分:力量轻为补,力量重为泻;(3)按速度分:速度慢为补,速度快为泻;(4)循经补泻:顺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推为补,逆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推为泻;(5)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推拿顺序:(1)先上肢,后头面,后躯干,后下肢。(2)先主穴,后配穴。(3)先刺激量轻的穴位,后刺激量重的穴位。除特殊需要外一般按上述三种顺序那一种都可以。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脾经:(脾、脾土)•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桡侧指端到指跟)。•操作方法:屈拇指向心推为补,称补脾经(或者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直拇指离心推为泻,称清脾经。•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临床应用:(1)补脾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2)清脾经常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咳嗽痰饮等症。肝经:(肝、肝木)•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直推为泻,称清肝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临床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痛、头晕等症。•注意事项: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心经:(心、心火)•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直推为泻,称清心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热泻火、养心安神。•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惊惕不安、五心烦热、面赤口疮、小便短赤、夜啼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注意事项: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肾经:(肾、肾水)•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肾经;直推为泻,称清肾经。(或离心推为补,向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肾经: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清利下焦湿热。•临床应用:补肾经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多尿,久泻、盗汗、脱肛、喘息、解颅等症。而清肾经多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涩。•注意事项: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因肾常虚,而慎用清法。确需用清法时,多用清小肠来代替。★肺经:(肺、肺金)•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直推为泻,称清肺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肺经:补益肺气;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临床应用:补肺经常用于治疗肺虚喘咳,虚汗怕冷等肺虚寒症。清肺经常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痰鸣等肺经实热之症。大肠:(大肠经、大肠腑、大肠筋、大肠侧)•位置:食指桡侧指端到虎口。•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大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大肠。•次数:推100~300次。•功用: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临床应用:补大肠经常用于虚寒性的腹泻、腹痛、脱肛等症。清大肠经常用于湿热腹泻,饮食积滞,赤白痢下,便秘等症。小肠:(小肠经)•位置: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小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小肠。•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利下焦湿热。•主治:小便赤涩不利、水泻。•临床应用:清小肠可以清利下焦湿热,分别清浊,是利尿的要穴,多用于小便短涩热痛,水泻、癃闭、口舌生疮等症。多配合清天河水,清心经等。而补小肠能温补膀胱,用于治疗下焦虚寒,多尿,遗尿等症。小天心:(鱼际交)•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用捣法称捣小天心。•次数:揉3~5分钟,捣20~60次。•功用:清热、镇惊、明目、利尿。•临床应用:捣小天心长于镇静安神,多用于治疗惊风、抽搐、惊惕不安等症,多配合开天门、掐人中等。揉小天心长于清热明目、利尿,多配合揉上马、揉掌小横纹等治疗口疮、目赤痛、夜啼、小便短赤。★板门:(版门)•位置:手掌面大鱼际隆起处。•操作方法:用拇指端点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横纹推向板门。•次数:推100~300次。揉3~5分钟。
本文标题: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46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