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针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的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2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770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关村地区。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2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东湖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成功打造“武汉•中国光谷”品牌,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42所、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58名两院院士。建设目标一是在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方面,东湖高新区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财企2010年8号文精神,结合东湖高新区实际,规定了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科技成果收益分成、分红权激励和股份期权等股权激励的具体方式和比例。二是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完善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设立光电子、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五大产业发展基金,提出了设立光谷银行、股权投资基金具体方案。三是在政府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方面,起草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施细则》、发布了《武汉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制定了首批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方案,先期拟对示范区内新能源照明、LCOS新型显示产品进行采购。努力将该区建为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区和自主创新机制示范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试验区;武汉市集产、学、研、居、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功能核心区。3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张江示范区是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通讯设备研发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覆盖新药创制各环节的机构40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新能源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研发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2012年,示范区管理范围内第二、第三产业销售总收入1.88万亿元,增加值3300亿元,出口额575亿美元,税收980亿元,有效期发明专利22000余件(占上海市拥有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张江示范区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汇聚地,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70多所高等院校,159名院士、38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20多万名科技人员以及6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建设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国家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发展创新集群,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端研发团队、创新基地与服务平台的引进落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区。完善金融、产业、研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引导、支持多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一大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和金融结合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与优势,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署和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战略,建立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撑体系,加强文化专业园区建设,培养文化和科技跨界创意人才和高端制作人才,为科技促进文化发展提供示范。4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2012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美元,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50件,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建设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0万。科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高等学校和专业特色学院,聚集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在深圳建设国家科研基地。5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2014年,苏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940亿元,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1%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9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2.3:48.8:48.9,初步构建了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率超过70%,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有6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前10名。交通网络日趋完善,1小时都市圈基本形成,进入区际通勤时代。苏南已成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条件比较成熟的区域之一,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高端创新资源大量集聚。苏南5市均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7%,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苏南地区目前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科技人员总数达810万人,在校大学生超过130万人。近三年苏南共引进高层次人才6万多名、创新创业团队1500多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442人,其中创业类189人,占全国27%以上。南京“321人才计划”、无锡“东方硅谷人才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等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引才品牌。建设目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物联网、纳米材料、石墨烯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300名千人计划、1000名双创人才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各类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到苏南创新创业,大专以上科技人员达180万人。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高校院所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高水平科研机构不断聚集,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不断涌现不断产生,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基本形成,创业投资规模达13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00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6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背景201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6万家和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201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搭建了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合作载体,引入了北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军科院天津分院、中海油新能源等一批高端研发院所及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院市合作,截至2014年,中科院累计落地项目达410项。创新创业资源高端汇聚。天津示范区坚持面向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了高端技术、人才、资本要素,成为我国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14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4家,引进跨国企业研发中心108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达到37名。建设目标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研制出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国际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5000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大众创业精神活跃,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型企业蓬勃成长,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汇聚。培育10家以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环境显著优化。形成创新要素聚合、创新文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打造100个众创空间,引进10000名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吸引100000人创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聚集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本文标题: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8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