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节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学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赵忠祥必修3内容概要•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特色。从这一认识出发,在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以区域整治和区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本模块教材。•全书结构:总分式•第一章:理解什么是区域,树立时空观,学会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现代技术。•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就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联系与协调发展展开实例分析,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研究方法,提高自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课标导航•1.了解区域的含义,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4.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5.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内容概要•本章内容主要引导同学们了解区域差异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章共两节内容,•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区域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是理解后面各章涉及区域的前提。接着教材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分布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科技因素的作用下,区域内某些地理环境要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第二节主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材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组成、工作的主要环节和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什么是地理环境呢?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什么是区域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地理分区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的概念我国三大自然区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体现了客观性(差异的存在)与主观性(人为划分)的统一。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划分依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2区域的分类•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社会文化区•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南、北方)•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东北地区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平原)•可变性(边界过渡性、同一地表空间不同区划方案)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不明确的边界如干湿区3区域特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VS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2思考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纬度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从南向北递减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基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夏季风、地形)长江三角洲:30°N附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43°N—48°N,地处东北地区中部(1)地理位置差异--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2)气候条件差异--气温和降水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相对较少,生长期短(3)土地条件差异水稻土黑土长江三角洲--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松嫩平原---黑土,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为旱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当地有较丰富的石油资源,距煤铁等资源近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条件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主要粮食作物作物熟制其他其他生产活动工业商业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水稻(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2、人文地理环境:-方法指导-(1)图示a、b两地中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是__________。(2)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只需列出比较的要素)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以致用-b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口、交通、农业、工业、城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区域发展受当地、当时的地理环境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案例宜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湖口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环境早期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由若干平原组成,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地势平坦地质黏重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地势平坦地质黏重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联系的天然水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制约因素变化反而成为促进因素大规模人口迁移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优越的气候条件我国重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工商业发展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稠密的水网人均耕地低于全国水平耕地被分割破碎粮食商品率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难推广“粮仓”地位逐渐让位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自然状况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稠密的水系早期中后期黏重的土壤早期中后期交通的阻隔交通的天然水道开垦困难,耕作业发展缓慢不再是限制条件,农业发展较快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地下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2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原始开发期间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工商业发展以后-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3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区域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发生变化区域发展具有阶段性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横向(静态)-----空间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动态)-----时间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科技水平落后进步发展某些环境因素成为限制条件把限制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条件方法指导: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案例中我们应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并不是说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重要提示•处于鼎盛时期(公元2世纪)的楼兰城,周围水道纵横,绿树成荫,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当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古楼兰国,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但却在公元5世纪末神秘地消失了。究其原因,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主导影响因素之一。•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其农业生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这是雨养农业区不可比拟的。公元2世纪,对当地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的内地初移入的农业居民,对起初水源丰富的楼兰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和中、上游农业的开发,用水增加,供不上水的土地就被撂荒。固定土壤的植被被取走,撂荒的土地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潜在因素被激活,邻近的沙源侵入,原有的耕作土壤变得疏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案例2楼兰地区的变迁楼兰的兴衰•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以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从而给风蚀或风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楼兰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公元330年以后,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加上“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无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人民散尽,楼兰衰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想在楼兰地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P3传统民居,现代住宅•1.南北方传统民居和城市住宅楼的区别观察以下建筑的特点,说出其分布的南北方位置。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光照降水气温北方太阳高度小,光照弱。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降水少。屋顶坡度小,房檐窄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南方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高度大且楼间距小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房檐宽气温高,季节变化小。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的墙体严
本文标题: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8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