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13—14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2013—2014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辟雍: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泮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九流十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吏师制度:“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挟书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鸿都门学: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科举制度: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京师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书院: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简答题西周“六艺”有哪些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私学的产生具有哪些意义?1、私学教育承担了大多数的教育任务,培养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2、私学教育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发展3、私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许多经验在官学中应用、推广。简述荀子的“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汉代察举制的优劣。优点。一,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四,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缺点。一丶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二丶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三丶会使人产生评议之风,并遗留给后代四、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董仲舒设计的西汉文教政策和他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哪些?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教学原则: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躬身厚而薄责于人3.积少至巨,以微致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哪些主张?1、家庭奠基,父母有责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3、偏宠有害,严教是爱4、注意环境的影响5、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6、重视儿童心里观察简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它将人才分为九等,由品评官来主持,但实际被世家贵族所控制,真正的人才往往失去发展的机会。唐代有哪些专门学校?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特点?一.1、律学2、算学3、书学4、医学5、兽医学6、天文学二、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2、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3、扩大了国际国内教育的交流。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有哪些内容?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宋代和元代的文教政策有哪些?宋代:1、尊孔崇儒2、提倡佛道3、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元代:1.笼络汉族士人2、尊孔3、尊崇理学“百日维新”关于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1)创办京师大学堂(2)改革科举制度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已补中学的不足论述题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仁”的思想,体现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以教化来治理国家学习方面的,“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论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尊师重教2.育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3.自主发展,提倡合作学习4.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5.培养富有个性的社会人才6.教学相长,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生长论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官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2、拔人才权力从地方豪门大族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4、民阶层进入仕途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5、有利策的完善,缓和社会矛盾论述书院的特点。1、既是教学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2、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重视学术交流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4、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5、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韩愈的《师说》简述了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标准、师生关系,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教会学生如何学做真人,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走出小我,改掉现代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习气;教会他们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树立平民意识,不自负、不自傲,如何培养社会交往、处世、生活的能力。
本文标题:13—14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