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2009年本科教案--生殖
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一、题目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一)二、对象2005级本科学生三、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教学目标:1.掌握慢性宫颈炎的分类及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2.熟悉女性生殖系统各器官疾病(如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肿瘤)的病变特点。课时分配:慢性宫颈炎(15分钟);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20分钟);宫颈癌(15分钟);子宫体疾病(25分钟);小结(5分钟)。共80分钟。四、授课重点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五、授课难点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课--多媒体电化教学七、授课方法与课前准备授课方法:理论讲述为主,突出重点,辅以典型病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举例说明。课前准备: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教材,认真备课,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八、教材与参考文献病理学(第六版)BasicPathology病理学图谱(董郡主编)九、思考题1.试述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宫颈浸润癌的病变特点及发展关系。2.对于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病例,尤其是年轻患者,手术切除宜谨慎。为什么?十、教研室审查意见主任签字新乡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7年5月16日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一、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cervicitis(一)病因:1.机械性损伤: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2.细菌感染:常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子宫颈糜烂纳博特囊肿(Nabothiancyst)子宫颈息肉子宫颈肥大注意:真性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缺损;假性糜烂:表面有子宫颈管内柱状上皮被覆2.镜下:宫颈粘膜充血水肿,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宫颈上皮可伴有不同程度增生及鳞化;子宫颈囊肿;炎性息肉形成(三)临床表现及临床病理联系:白带增多;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炎症程度不同,白带的量、性质、气味及颜色不同。如乳白色粘液状、淡黄色脓性等;不孕;腰、骶部疼痛、痛经等。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非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癌前病变)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根据非典型性增生的程度和范围分为:多媒体电化教学应用典型病例引出本节内容提问(重点)图片图片(重点)(难点)图片第1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I级(轻度非典型性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的下1/3区II级(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异型细胞占上皮层下的1/3—2/3,异型性明显,排列紊乱III级(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异型细胞超过上皮层的下2/3,异型性更显著增多,但未累及上皮全层原位癌Carcinomainsitu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尚未侵破基底膜。原位癌累及腺体——原位癌的癌细胞沿基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宫颈腺体内,取代腺上皮,但未突破腺体的基膜。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概念: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统称为CIN。CINⅠ级(轻度非典型增生)CINⅡ级(中度非典型增生)CINⅢ级(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病变发展及转归(进展性、可逆性)病变部位及临床病理联系好发部位: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带(移行带)临床特征:肉眼观无特殊形态改变(妇科普查的重要性);Schiller试验:用碘涂宫颈,着色者正常,不着色者为异常:醋酸试验:不变色者为正常,变白色者为异常。在上述基础上必须行病理活检而确诊。三、子宫颈癌发病情况: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40-60岁为多,高峰年龄为45岁左右;有地区差异发病相关因素:早婚、多产、性生活紊乱、宫颈裂伤、包皮垢、慢性炎症等。HPV感染与其发生的关系尤其密切(HPV16、18型)HSV、CMV图片图片图片典型病例第2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组织发生:子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宫颈管粘膜柱状上皮病理变化(肉眼观):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溃疡型组织学类型:(一)子宫颈鳞状细胞癌1.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光镜确诊)少数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方的间质内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2.浸润型鳞状细胞癌癌组织突破基底膜,明显浸润间质,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并伴有临床症状者(二)子宫颈腺癌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约占子宫颈癌的10-25%肉眼形态:同鳞癌镜下分型:高或中分化腺癌多见;混有鳞癌者称为腺鳞癌扩散途径:1.直接蔓延2.淋巴道转移:最常见。宫颈癌→闭孔淋巴结→髂内→髂外→髂总→深腹股沟(骶前)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晚期)。3.血道转移:少见。晚期可转移至肺、肝、骨。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子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带(移行带)0期及Ⅰa期:一般无自觉症状(与糜烂鉴别)Ⅰb期及以后各期: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及恶病质等第二节子宫体疾病一、子宫内膜增生症好发年龄:更年期或育龄期妇女病因机制: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孕酮缺乏临床表现: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绝经后流血、贫血等。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提问第3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病理变化:肉眼观: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可达1cm以上。病变类型及特点(一)单纯性增生Simplehyperplasia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数目增多,可扩张形成小囊,腺上皮细胞为单层或假复层,无异型性,结构似正常增生期内膜。约1%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二)复杂性增生Complexhyperplasia腺体增生比单纯性更明显,腺体相互拥挤,出现背靠背现象,腺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向腺腔内突出或向间质内出芽样生长,细胞可呈复层,但无异型性。内膜间质明显减少。约3%可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三)非典型增生Atypicalhyperplasia在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细胞出现异型性,根据异型性的大小可分为轻、中、重度。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极难鉴别,需当癌处理(子宫切除),此型1/3可发展为癌。二、子宫内膜腺癌又称子宫体癌,可能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理变化:肉眼观:1.弥漫型;2.局限型镜下1.腺癌;2.腺鳞癌;3.腺棘癌扩散1.直接蔓延;2.淋巴道转移;3.血道转移:少见临床病理联系:主要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预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小结5分钟第4页教案末页小结重点内容:1.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2.掌握英文专业词汇。难点内容: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主要参考文献:见: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5-303.BASICPATHOLOGY.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董郡.病理学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常用医学网站(中国远程病理中心)(中华病理技术网)(37℃医学网)(病理空间)思考题1.试述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宫颈浸润癌的病变特点及发展关系。2.对于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病例,尤其是年轻患者,手术切除宜谨慎。为什么?实施情况及分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大班理论课讲授,教学过程中突出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穿插了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教学效果满意。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一、题目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二)二、对象2005级本科学生三、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教学目标:掌握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特点;乳腺癌、宫颈癌、宫体癌和绒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课时分配:滋养层细胞疾病(40分钟);乳腺疾病(35分钟);小结(5分钟)。共80分钟。四、授课重点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绒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乳腺癌的特点五、授课难点葡萄胎的发生机制六、授课形式大班理论课--多媒体电化教学七、授课方法与课前准备授课方法:理论讲述为主,突出重点,辅以典型病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举例说明。课前准备: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教材,认真备课,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八、教材与参考文献病理学(第六版)BasicPathology病理学图谱(董郡主编)九、思考题1.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均为胎盘组织来源的肿瘤,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主要区别是什么?2.临床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鉴别?3.临床上对于乳腺肿块患者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十、教研室审查意见主任签字新乡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7年5月18日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正常绒毛结构1.间质:基质、血管、纤维2.绒毛膜上皮(滋养叶)内层:郎罕氏细胞滋养层;外层:合体细胞滋养层肿瘤1.分类:葡萄胎(水泡状胎块)、侵袭性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绒癌)2.特点:来源:滋养叶细胞;与妊娠有关;预后:葡萄胎>恶葡>绒癌;年龄:20-30岁一、葡萄胎(一)发病机制:染色体异常起主要作用完全性葡萄胎:男性遗传起源,是一个无胚胎的妊娠。90%:46XX,受精时,父方的单倍体精子23X在丢失了所有的母方染色体空卵中自我复制而成纯合子46XX。10%:46XY,空卵在受精时与两个精子结合(23X和23Y),染色体核型为46XY。不完全性葡萄胎:69XXX或69XXY,三倍体由带有母方染色体的正常卵细胞(23X)和一个没有发生减数分裂的双倍体精子(46XY)或两个单倍体精子(23X或23Y)结合所致(双精入卵)。(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完全性葡萄胎:绒毛水肿形成许多壁薄内含清亮液体的囊泡,大小不等,有蒂相连,形似葡萄部分性葡萄胎:有部分正常胎盘组织,部分绒毛水肿呈水泡状,可见胎儿部分或胎膜病变局限于宫腔内,不侵入子宫肌层2.镜下观: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绒毛间质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生:细胞滋养层细胞、合体滋养层细胞多媒体电化教学应用典型病例引出本节内容提问复习(难点)(重点)图片图片第1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三)临床病理联系停经史:似妊娠,但早孕症状明显子宫异常增大:绒毛水肿无胎心、无胎动、无胎肢阴道出血:滋养层细胞侵袭血管能力极强阴道排出水泡状物血、尿HCG升高:滋养层细胞增生卵巢黄素囊肿(四)预后:经彻底刮宫后,80~90%--痊愈10%完全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2-3%完全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二、侵蚀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的主要区别:为恶性肿瘤,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浸润性生长),甚至侵袭子宫外或远处器官转移(如肺、脑等)(一)病变特点1.肉眼:子宫壁肌层内见水泡状组织或出血坏死结节2.镜下:与葡萄胎相似,但子宫肌层内见水泡状绒毛或坏死的绒毛,滋养层细胞异型性更显著(二)临床病理联系1.具有葡萄胎的表现2.彻底清宫后阴道仍出血3.可发生肺、阴道和脑的转移4.转移灶可自行消失5.HCG持续阳性(三)预后:多数病人经化疗可治愈,少数可转移或发展为绒癌。三、绒毛膜癌是滋养层上皮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重点)图片图片第2页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任课教师: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病因:多继发于下列疾病后:葡萄胎(50%),流产(25%),正常分娩后(22.5%),异位妊娠后(2.5%)病变特点:滋养层细胞不
本文标题:2009年本科教案--生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3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