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试题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慰藉/杯盘狼藉禅让/箪食壶浆谥号/恃才傲物B.裨将/大有裨益蹊跷/休戚与共骠勇/虚无缥缈C.扛枪/力能扛鼎轶事/卷帙浩繁皴裂/怙恶不悛D.粗犷/旷日持久称职/称孤道寡绯闻/蜚短流长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对于“贾君鹏事件”,我们在看到“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和收益只是一时的,而对网络舆论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的情况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A.几乎计划诚信度因此B.近乎策划公信力如果C.几乎计划诚信度如果D.近乎策划公信力因此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C.11月29日,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风光度日。D.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11月12日起,广东各地迎来今冬以来最大气温降幅,据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式计算,截至11月18日,此次低温寒冷灾害的影响程度为中等,为十年一遇。B.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约3点35分抵达八达岭,游览长城风光,这是继参观故宫之后,奥巴马体验的中国古老文明又一标志性景点。C.肖复兴评说电视连续剧《蜗居》揭示出“房子对于一代人情感价值系统无情有恨的摧毁”。它从一般平民的视角,平实而亲切的叙述方式,试图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气质。D.目前,世卫组织无时无刻关注着北美以外地区的甲流疫情,如果欧洲或者亚洲出现社区病毒传播大流行,世卫组织就会提升警戒级别。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②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③惟大丞相魏国公[1]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2],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④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⑤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⑥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1]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2]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5.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随便,轻易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道:规律,道理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余船以次俱进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而其志岂易量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D.买臣见弃于其妻8.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9.翻译和断句。(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3分)10.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从军行隋·明余庆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②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2)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3)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的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的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本文节选自钱钟书《七缀集》中的《中国诗与中国画》)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A.文艺风气对一个艺术家影响深远,既给与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B.某一时代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决定其作品的价值。C.传统就是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变动的一时期的风气。D.传统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E.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13.下列对文艺批评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必须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B.文艺批评史研究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批评。C.文艺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应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D.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源自于艺术家所处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14.如何理解文章中“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的含意?(4分)15.根据文意,请回答“传统”是如何演变为“新风气的代兴”的。(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父亲的书箱(节选)——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交给我一个小书箱,里面装满了手稿和本子。他和平时一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告诉我在他过去以后,也就是去世以后,我可以看一看里面的东西。“回头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挑一挑,兴许有的能出版。”父亲话中带着几分腼腆,仿佛是要摆脱一种特殊的、让他感到痛苦的拖累。东找西找
本文标题: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6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