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0年秋学期《社会变迁与转型》期末复习指导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本科通识课《社会变迁与转型》期末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一、期末考试要求《社会变迁与转型》主要考核对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基本知识、变迁特点和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二、组卷原则《社会变迁与转型》试卷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特点和成因等相关内容组成,各占一定比例。三、试题类型试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型:1、名词解释题(4个,共20分);2、多项选择题(10个,共20分);3、简答题(4个,共40分);4、论述题(1个,共20分);四、考核形式该课程期末考试采用一纸开卷方式。五、考试时间和答题时限考试时间为:1月14日,16:30--18:00答题时限为:90分钟。具体考试时间详见有关通知。六、考核依据1、教材:《社会变迁与转型》,胡建华等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复习和命题范围以教材为准,重点掌握同时平时作业或综合练习。七、复习材料请同学们下载挂在“期末复习”栏中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期末复习指导》,其中的《第二部分综合练习和参考答案》作为主要的复习。《社会变迁与转型平时作业和综合练习》作为补充复习之用。第二部分综合练习和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1、根据人们对社会转型采取的社会形态选择,可以将社会转型区分为(ACD)。A.原发、内源型社会转型B.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转型D.后发、外源型社会转型2、下列属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特点的是(ABC)A.明显的人为性B.浓厚的官方性C.相当程度的依赖性D.居民参与性3、道德是通过下列(BCD)方式调节人的行为。、、A.强制性B.风俗习惯C.内心信念D.社会舆论4、政治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它们是(BC)。A.管理职能B.阶级职能C.社会职能D.发展职能5、政治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ABCD)。-2-A.管理社会公共事务B.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C.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D.调节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6、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ABC)。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C.必须是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D.西方化7、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BD)。A.改变社会制度B.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全盘西化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的表现主要有(AC)。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B.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D.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9、信仰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在文化表现为(AD)。A.信仰蕴涵并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信仰蕴涵并展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C.信仰蕴涵并展示过去与现在的关系D.信仰蕴涵并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0、下列属于思维方式构成要素的有(ABCD)A.价值B.知识C.观念D.情感11、下列属于思维方式构成要素的有(ABCD)A.习惯B.知识C.观念D.情感12、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有(ABCD)A.知识B.经验C.观念D.情感13、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有(ABCD)。A.选择B.组织C.解释D.解题14、思维方式的实践功能包括(ABCD)。A.对行为目标系统的指导功能B.对行为内导系统的调节功能C.对行为外导系统的动力功能D.组织功能15、下列属于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有(ABCD)。A.系统网络思维B.动态过程的思维方法C.层次分析思维方法D.模型化思维方法16、下列属于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有(ABCD)。A.信息思维方法B.动态过程的思维方法C.层次分析思维方法D.多维型思维方法17、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BD)。A.保守性B.开放性C.个体性D.社会性18、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现代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ABCD)。A.开放性B.自由性C.价值性D.精确性19、与现代化思维方式相比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AC)。A.保守性B.开放性C.个体性D.社会性20、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为(AC)。A.生产方式B.斗争方式C.生活方式D.发展方式21、我国的基本阶层包括(ABCD)。A.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阶层B.知识分子阶层-3-C.官员阶层D.农民阶级中的农业劳动者22、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兴阶层有(ABCD)。A.乡镇企业职工阶层B.“三资”企业职工阶层C.第三产业职工阶层D.企业家阶层23、复新阶层是指在建国初期存在过,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以阶层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群体,目前主要有(ABC)。A.个体劳动者阶层B.私营企业主阶层C.失业者阶层D.农业劳动者24、下列属于边缘阶层中过渡阶层的是(AC)。A.大学生B.教师C.军人D.警察25、下列属于边缘阶层中交叉性阶层的是(AD)。A.乡村知识分子B.医生C.工人D.乡村干部26、下列属于边缘阶层中边缘性群体有(ABC)。A.游民B.食利者C.乞丐D.军人27、社会失秩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下列属于社会失秩的表现有(ABCD)。A.不遵守交通规则B.强奸C.抢劫D.医生受贿28、人的生理需求包括(ABC)。A.食物B.水C.空气D.音乐29、人的生理需求包括(ABCD)。A.健康B.水C.空气D.性欲30、下列可以作为激励生理性需求的方法有(ABD)。A.增加工资B.改善劳动条件C.发奖状D.提高福利待遇31、下列可以作为激励生理性需求的方法有(ABCD)。A.增加工资B.改善劳动条件C.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D.提高福利待遇32、下列属于安全需要的是(ABCD)。A.人身安全B.生活稳定C.免遭痛苦、威胁D.钱33、对于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包括(ABCD)。A.职业保障B.提供医疗保险C.保护员工不致失业D.福利待遇34、下列属于社交需求的内容是(ABC)。A.友谊B.爱情C.及隶属关系D.提供失业保险35、下列可以作为增加社交需求的措施有(ABCD)。A.集体聚会B.有组织的体育比赛C.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D.合谐温馨的人际关系36、下列属于尊重需求的是(ABCD)。A.成就B.名声C.地位D.晋升机会37、作为尊重需求的激励措施有(ABCD)。A.公开奖励和表扬B.颁发荣誉奖章C.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D.优秀员工光荣榜二、名词解释1.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其他存在类型过渡、转变的过程。2.市民社会是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的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3.政治是特定的社会主体,为实现和维护其根本利益的特定方式和由此形成的特定关系,也就是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政权、-4-巩固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201007)4.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体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5.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思想或观念等的深信不疑,是这些内容在人们心理所形成的深层次的心理反映。6.信仰危机是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行动上表现出困惑和忧患的心理。(201007)7.思维方式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是思维的多重要素、形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和优化而建立的相对稳定、定型的思维结构和习惯性的思维程序。8.基础阶级是指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9.非基本阶级是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基层和社会集团。10.社会秩序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化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社会实体、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结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11.社会失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缺失或者社会规范有效性的缺失,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在社会行为层面表现出混乱状况。(201007)12.“过渡人”是指处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混合着新旧两种特质,具有双重价值系统和双重人格的人,他们不是传统人也不是现代人,但是同时兼有传统人和现代人的一些心理文化素质和性格特征。(201007)三、简答题1、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答: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过渡人”的突出特征是身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传统。(2)中国“过渡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传统人和现代人的双重人格。(3)中国“过渡人”的根本特征是具有“过渡型”的人格,是社会“性格转折的象征”。2、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答:(1)其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体;(2)市民社会活动的原则是自主性;(3)市民社会目的是实现物质利益基础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4)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社会领域。3、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1)完善市场体制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夯实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2)正确处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3)注意发挥国家的作用。4、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答:(1)经济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保持社会稳定;(2)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3)经济体制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4)经济体制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5、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历史封建残余对政治体制的影响;(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6、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选择。答: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中国的文化需要作出以下的选择:(1)增强文化忧患意识,它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开始;(2)对日常文化(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重建,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深层机制;(3)实现理性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结合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题;(4)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5)适应全球化是中国文化转型的背景和方向。7、简述道德的基本功能。道德的基本功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认识功能—一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2)调节功能—一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3)教育功能—一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4)评价功能—一道德是公正的法官。(5)平衡功能—一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道德功能还包括维护功能和批判功能。8、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运行方式的转变的表现。(201007)答:(1)意识形态化道德向日常生活道德转变;(2)为道德而生活向为生活而道德的转变;(3)道德整合功能的强化;(4)道德教育和道德调节方式的多元化;(5)道德批判功能的强化;(6)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9、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时期伦理重建的主要内容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时期伦理重建的主要内容包括:伦理秩序的重建;伦理价值的重建;伦理性格的重建;伦理原理的重建;伦理体系格的重建五个方面的任务。最根本、最核心是伦理价值的重建和伦理秩序的重建。10、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原因。答:(1)这种信仰危机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信仰时,旧的信仰失落或危机的一种历史延续。(2)当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信仰以后,在并不很长的几十年中,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着实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3)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信仰危机的主导方面是全面确立市场经济以后所产生的思想上的全面不适应性。1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知识和科学信仰统一的表现。答: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知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其表现在:(1)从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统一理性与信仰的思维方式,把矛盾纳入到实践中来解决。(2)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升华,形成关于未来世界的根本观点。(3)从内容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和毫无片面性。12、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201007)答:(1)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取决生产方式;(2)自然环境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3)生活方式受制于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4)社会意识和政治因素也
本文标题:2010年秋学期《社会变迁与转型》期末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2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