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0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
1200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时间:2006年9月24日上午地点:中国科技会堂三层312会议室韩启德:现代医学的发展主持人:今天是新学年开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第一场报告,很荣幸请到了韩启德院士。韩启德院士是医学家、教育学家,生于1945年,曾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和西安医学院,留学美国爱默里大学,曾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并在美国爱默里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任第九届常务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等职。长期以来,韩院士从事分子药理学和心血管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在《自然》与《分子药理学》等杂志发表,系统地研究了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心血管分布、功能意义及病理生理改变方面的工作,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具有特色,并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韩院士关注学科交叉研究,开始研究生物单分子在细胞中的转运及其生物学的意义,用复杂系统手段研究肾上腺素受体的网络调节。在心血管神经肽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多成果,曾多次获奖,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刊物引用1700余次。讲授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受体学等诸门课程。韩启德: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漫谈现代医学的发展。看到那么多中学生朋友,使我想到我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于1956年进入中学学习,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整整50年了,我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学习跟我的中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仅生活条件好,学习条件也好,你们这些俱乐部的成员还能够到这么好的演播厅听报告,我很羡慕大家。当然,我们那个时候也有比你们好的方面。但不管什么时候,有一点是共同的:作为青少年,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现在科学普及的工作非常重要,青少年是科普的重点对象之一。在座的各位将来都要承担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也许你们中很多成员的理想是将来成为科学家,那就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今天跟大家漫谈一下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时代,如果对生物医学不了解,就很难说是全面的人。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时代,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点医学发展的知识,这是大家所必需知道的。同时,希望我的报告能够引起大家对医2学的兴趣,将来你们考大学的时候,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去考医学院。我觉得医学是非常有魅力的,如果我今天的报告,能够引起在座的某些同学的兴趣,我就很满足了。老师要求大家认真地记,我希望大家不要记。你如果没兴趣的话就别听,你们走我也不反对。兴趣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事情就别干,大家是有这个自由的。最后,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介绍现代医学也好,介绍别的学科也好,不仅是希望大家接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我想说明一下,我今天讲的是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不是医学的发展。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所谓传统医学,指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代医学体系。比如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印度有印度的传统医学,欧洲有欧洲的传统医学,阿拉伯国家有阿拉伯的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可分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就是探索人体的奥妙,人体是怎样活动的,人体的各种功能是怎么实现的。临床医学是解决疾病的诊断治疗问题。预防医学就是怎么预防疾病。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讲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这么说,什么时候有人类的活动,什么时候就有了医疗活动。现在出土的文物里,我们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利用尖锐的石头颅骨上钻孔,尽管古人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头脑中的魔鬼,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也起到了颅内减压的作用。不过,西方医学初步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大概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体作比较系统的观察,认为人由四种物质组成,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现在听起来很好笑,但确实形成了它的理论,还有一些解剖学观察。治疗上也有了很多方法。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从经验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解释医学,认为疾病是自然的过程,人体跟自然界保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失去了以后,就要生病,医学的责任就是恢复这种平衡。这与我们的中医是一致的,把人看成了一个整体。另外,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是非常高尚的,他对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做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医生应该具备哲学家所有的品质,比如利他主义、热心、谦逊、要有高贵的外表,要能够进行严肃冷静的判断,过一种纯洁、简朴的生活,具有对生活有用而必备的知识,没有猜忌心等等。作为医生,怎么为病人保密,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以做,他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现在医学院新生在开学典礼上,都要进行从事医学事业的宣誓,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其中有些内容就来自希波拉克底的誓言。公元前100~公元200年,古罗马的时候,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非常有名医生盖仑在希波克拉底医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他做过很多的动物解剖,提出了人体中存在着自然灵、生命灵和动物灵三种灵气,分别位于肝、心、脑这三个器官。他认为人的血液是通过吸收食入物质的精华在肝脏生成,然后一部分血液象潮汐涨落一样输布全身,一部分血液流入心脏,通过心室间的微孔与吸入的空气会合而获得活力,这些血液再上升到大脑形成动物灵,指挥全身的行动。当然,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血液并不是由肝脏里生成的,心室间也没有孔,血液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在肺部。不过,盖仑的一套理论恰好符合基3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因此在当时成为了正统理论。当然,关键还是能看好人家的病,实际上当时的理论与疾病治疗没有密切的联系,许多疾病的治疗依靠的经验方法,特别是外科治疗。盖仑也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当时的药物都是天然药物,跟中药一样,药物的剂型,有膏药、丸药、酊剂等,直到今天,医院里还用“盖仑制剂”。盖仑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医学家。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讲一些基本的。就像出去旅游,北京到拉萨,中间风光无限,我只能在主要的车站停一停,给大家介绍一下,站与站之间的美丽和千变万化的现象来不及讲,主要讲讲里程碑性的事件。西方中世纪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特别是政教合一以后,宗教统治了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的思想受到压抑,科学与医学处于停滞的状态。在教会看来,人得病主要是他违背了上帝的意志,做了不忠于上帝的事情,怎么治疗呢?治疗就是惩罚自己,例如,在鼠疫流行的时候,大家围起来,戴着高帽子,互相鞭打,好像这样就可以赎罪,上帝就会原谅,疾病才会好。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宣泄恐惧的情绪之外,对疾病治疗无济于事。每一次大的流行病传播,都会造成大量的死亡。历史上好几次重大的流行病,特别是鼠疫,造成上千万人的死亡。直到文艺复兴,西方医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举例来说,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不仅是画家、雕塑家,还是科学家、发明家。我曾经参观过法国的达芬奇博物馆。达芬奇本来是意大利人,后来被法国国王邀请到法国,在那里住了很多年,在他的故居建立了博物馆,他有非常多的技术发明创造,包括各种机械、军事武器等等,他是非常伟大的发明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解剖学家和医学家。距今500多年前,他已经完整地解剖了30具人的尸体,很不容易。他还把看到的解剖结构画下来,这就是他画的解剖图谱,与现在医学院学生念的图谱基本上是一样的,凡是能够大体看到的,比如肌肉、骨骼、神经、血管,他都能够很好地描绘下来。这些作品一直保存到现在。不过,达芬奇这些作品当时没有机会发表,直到后来才被后人搜集起来发表。在他之后不久,比利时人维萨里,是一位专门的解剖学家,他做了更多、更细致的解剖研究,在1543年发表了《人体之构造》。这是这本书的封面。1543年正好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的同一年,哥白尼对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解释,而维萨里的这本《人体之构造》同样是划时代的,让人们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体有了那么完整的了解。17世纪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医学家哈维,他在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常识问题,而当时没有人知道血液在身体里边是循环的,医学家们信奉的是盖仑的理论,即血液象潮汐涨落那样的运行。哈维在伽利略的影响下,应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学问题,他凭借他的解剖学基础,知道了心脏腔有多大,知道了静脉瓣,发现血液若是按照盖仑的潮汐涨落理论,很难解释心脏的功能。他通过计算心脏每分钟跳70次左右,假如所有的血液全打出去,那么一小时、一天要打多少呢?一天心脏跳十万次左右,十万次乘上左心室的体积,那是不得了的体积,不可能一个人临时产生那么4多的血液。很显然,血液是被循环利用的。他通过静脉瓣的解剖结构和实验确定血液的运行是有方向性的,最后确认了血液从静脉回到右心,右心通过肺动脉进入肺脏,进行气体交换,释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含氧的血液回到左心后再通过动脉输往全身。恩格斯赞扬哈维的研究使得生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什么是生理学呢?解剖学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学研究这些结构是怎么工作的和完成功能的。18世纪,医学对人体的了解更进一步。18世纪最重要的医学成果是病理解剖学的建立。意大利人莫干尼提出了病理解剖学的概念,他通过对很多病人的生前观察,及死后所做的尸体解剖,发现了这些病人的症状体征与体内器官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病人生前老是咳嗽、吐痰,甚至咳血,死了以后发现他们的肺脏里有侵润、空洞等病变。一些人死于心脏病,他发现心脏里有凝血块。当时梅毒非常流行,他发现梅毒病人死了以后,肝脏、脑部都有病症。中风的病人,脑血管里有病变,而且脑也有软化坏死。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到他临死的前一年,集一生的经验,总结了七百多例病人的资料,发表了《论疾病的部位与原因》一书,一共五册,分别叙述头部、胸部、腹部疾病和外科疾病、全身疾病,疾病的表现和解剖上发现的病变。实际上这就是器官病理学的开始。一直到现在,人死亡后,如果弄不清楚原因,还要做病理解剖,看看到底什么器官发生了病变。18世纪还有很多成果,我着重讲两项重要的发明。一是英国医生贞纳发明的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法。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法老拉姆西斯就是因天花而死亡的。在汉代,天花传到了中国,大约在宋真宗时期,传说一位峨嵋山的道士发明了人痘接种的方法来预防天花。人痘接种就是取天花病人皮肤表面水疱里面的浆液,给健康人种上,这样他就能够不得天花了。到16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已很成熟,并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了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公使夫人蒙塔谷把这个方法带回到了英国,于是英国也开始学习中国的种人痘。不过人痘苗要取自病人身上,不好大量的生产。当贞纳要为挤牛奶的女工接种人痘时,挤奶女工告诉他,她们跟牛接触时得过牛痘,因此不会再得天花了。贞纳受此启发并经过试验成功地发明牛痘接种法。这就是现在疫苗最早的雏形,这个理念最早是中国人形成的。在牛痘之后,医学家们又研制出了更多的疫苗。18世纪还有一个在临床上很有用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的叩诊法。奥恩布鲁格家里是酒商,他父亲很有经验,酒桶在外面叩一叩、拍一拍,就知道里面还有多少酒。奥恩布鲁格于是想到人的胸腔里边有肺、心脏,肚子里有肝脏、肠道等等,是否也可以通过从外边叩击,来了解里面的变化呢?他经过试验发现确实可以帮助判断体内的变化。现在,叩诊是物理诊断的基本方法,医学生到临床学习物理诊断法,首先就学叩诊。如在胸腔上叩击,可以叩出心脏的边界,因为肺是空的,心脏里是实的,通过叩诊的回声振动,就能区别心脏与肺的区别。肺炎时,肺里液体增多,空气少了,叩击声就与正常不一样。叩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现在还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19世纪,医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其中在临床上听诊器的发明尤为重要。现在每个医生5都要挂听诊器,听诊器成了医生的象征。但是1816年以前是没有听诊
本文标题:200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6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