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06年成都市化学中考分析
2006年成都市化学中考分析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化学组试卷分析1、试题结构试题分为两个部分:第I卷选择题,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占40%;第II卷非选择题,8个题,共54分,占60%。全卷满分90分,答题时间1小时2、试题特点试题均为原创,取材于教材中的学生探究活动或习题。重视基础,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强化考试对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导向与促进作用。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特点1.突出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适当照顾覆盖面。例如酸碱盐的知识主要考查典型物质的典型性质,不拔高、不拓展、不乱演绎,对教学把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和难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2.突出试题的情景性。情景创设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社会热点和教材中的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和习题素材去挖掘,源于社会生活与教材,不照搬,突出创新。在创设的情景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及其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试题的出现,符合课程评价、考试改革倡导的理念。但无形中却增大了试题的难度,加大了两级分化,使中差生得分更难试题特点3.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3、5、12、13、14、15、17、18题等。4.突出实验与探究。如17(3)、20等题。5.有适当的开放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如13(2)(3)、15(2)、17(3)18(1)(4)、19(3)等题。6.突出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如17(2)(3)、18(1)(5)、20(2)(4)等题06年化学试卷试题分析题号考查要点分值得分率错误分析选择题1化学用语--微粒表示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化学方程式30.76H2O2中O的变价判断2有机物的判别与识别30.58碳酸的类别,有机物概念的把握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识别、判断30.78信息的读取与理解4指示剂30.76知识错误或理解错误5乳化与溶解的认识30.51教材中相关内容未落实06年化学试卷试题分析题号考查要点分值得分率错误分析选择题6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辨别正误30.63粒子结构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上有误7微观表征-微观图示中的信息提取,分子、原子、质量守恒概念的理解应用30.87“元素”概念本身描述的准确性和元素与物质构成的关系及相互干扰8分子的性质30.44B、C选项判断错误,概念的区别、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拓展不够9除杂-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应用30.34思维严密性,“过量”“适量”的实际操作问题10典型气体的区别-O2与CO230.46反应可以发生但不一定可用来鉴别物质,判断依据应重“现象明显”11溶解度曲线30.63概念条件的教学与适应范围,概念的归并与提取.D中思维定势12沙尘污染与信息处理30.79信息的筛选与应用06年化学试卷试题分析非选择题13以服装标签为情景,考查学生对纤维材料的识别、性质与特点(信息提取)50.810.470.580.40(2)(3)(4)问失分较多.(2)问答“延展性”(3)问答“中温熨烫”“耐高温”“熔点高”等;(4)问空置及谬误最多.主要原因为未动手实验,审题、文字表述、知识掌握不准及运用有误等14以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为情景,考查元素、补钙剂CaCO3的性质与应用、营养素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信息提取)70.960.570.640.85审题不仔细,以至于有“骨质疏松”等错误答案15设置背景,考查有关酸雨的知识及环保意识,关注化学与社会。方程式的书写50.790.960.910.72学生较难理解“含硫酸的废水是否是造成酸雨的原因”等,出错较多1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能60.72化学式书写错误,方程式未配平,数据代入及相对分子质量等计算错误非选择题17金属的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实验设计及实验报告的填写。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为什么”的考查60.320.570.570.94(1)问难度较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作答。文字表述较多,学生在阅读、审题、答题规范性方面易失分.如要求写方程式却用文字叙述;反应物中漏写O2;(3)问将“分析”写成“结论”等18根据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考查燃烧、灭火、安全知识,检验教学中教师落实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情况。70.830.350.670.920.87阅读信息较多,多数学生不知道火灾发生时要拨打火警电话,反映出教学中对这类知识和活动的不重视、不落实。答题(4)“爬上花园,楼顶”较多,审题不当19元素化合物的推断.考查CaO、Ca(OH)2的性质,化肥,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类型的判断70.570.770.700.430.74本题相关度较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答题分化严重.20以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创设探究情景.考查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装置等探究能力,亦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考查110.540.590.630.60由于思维定势或基础知识把握不准,不少学生难以提出合理的假设,造成失分严重.阅卷教师建议教师1(1)重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拓展知识面(2)重视实验探究,特别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分析(3)加强科普知识介绍(4)淡化纯理论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阅卷教师建议教师2多上网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中注意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进一步体会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不穿新鞋走老路建议加强实验训练教学实施建议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教学深难度。如酸碱盐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学生实验与探究、教学语言、板书、逻辑与条理)规范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检测、驱动性任务设计、学生表现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强化变式教学与训练,增强试题的情景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学习背景,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试题研究与使用,多问“为什么”渗透观念与方法的教育
本文标题:2006年成都市化学中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6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