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07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教学要求:了解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在经济政治上发生重大变化,以及由此导致政治地图的变化,一些欧洲范围的国家外交上回归欧洲的深刻原因,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变动。重点:冷战后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在经济政治以及外交的重大变化。授课时间:2学时第一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取代苏联的“法定继承者”,继承了苏联60%以上的经济和70%以上的军事力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于多年政局动荡、计划经济体制崩溃、原有经济联系的中断,独立后的俄罗斯面临十分困难的经济转型任务。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经济继续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政策上,为了获得西方发达国家对其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巨额贷款援助,全盘接受西方发达国家为其制定的在俄罗斯实行经济体制转型的经济改革计划,对俄罗斯经济实行“休克疗法”,全面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主要内容有:实行严厉的财政信贷和货币紧缩政策;通过价格、贸易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这就是“休克疗法”的核心。1992年后,俄罗斯政府向每个公民发放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意在使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参与私有化进程。“休克疗法”的后果,一方面,迅速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激进的经济转轨使俄罗斯很快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据俄罗斯政府统计,到1995年有70%的国营企业实现了私有化,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约50%。到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在俄罗斯经济中发挥作用,其制度已初步建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已经大大减弱。另一方面,1992年后,俄罗斯经济一路下滑,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达四位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俄罗斯宣布放弃“休克疗法”。90年代后期,鉴于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俄罗斯在继续推进私有化的基础上,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修改私有化计划。主要是放慢私有化速度,把证券私有化转变成现金私有化,从无偿转让过渡到有偿出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居民的社会保障,解决个人存款贬值和拖欠工资问题,提高退休金和工资,重视社会承受能力;改革经贸体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与独联体的经济合作。1997年7月,俄罗斯颁布了《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市场资产私有化基本法》,从此,俄罗斯的私有化开始向纵深发展。政府继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商业投标等方式公开出售已改造成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的股票。同时俄罗斯的各级立法机关相继制定了具体规定市场准则的各种法律条件,确保了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1997年俄经济首次出现0.4%的增幅。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基本消除了经济的国有化,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各种经济制度也相应建立。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它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经济下滑的局面,而且,出现了物价飞涨、经济恶化、工人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后果,俄罗斯1992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41.5%,工业生产下降52.5%,基本建设投资下降了75%。五年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卫国战争5年的损失。按联合国制定的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的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为5853亿美元,是美国的8.6%。同1990年比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的差距扩大了将近一倍(1990年占美国的16.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达40%的财富掌握在7%的俄罗斯富人手中,近40%的居民沦为最贫困阶层。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已从转轨前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三位,降到目前世界第十位和欧洲第六位,竞争力排在世界第46位,国内生产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十多年来,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在衰退和危机中徘徊。虽然1997年俄罗斯的经济停止了负增长,但远未稳定。199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至今仍然遭受各种经济发展问题的困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照搬西方经济模式,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1996年俄美两国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了俄罗斯经济问题,终于认识到,经济改革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方案不符合俄罗斯国情。第二,“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违反经济转轨规律。它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货币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放开汇率,这一切在经济学上犯忌。否认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的长期性,把经济转轨的成败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基础上,而西方却口惠而实不至。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必然陷入失败的境地。第三,苏联解体带来了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俄罗斯是在统一国家急速解体的情况下进行体制转型的,俄罗斯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有很强的互补性。而苏联的解体,使统一的经济联合体破裂,造成俄罗斯一些经济领域的空缺,使得经济转型变得非常艰难。第四,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干扰了经济发展。俄罗斯国内党派林立,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权利分配问题明争暗斗,各种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频频向政府施加压力,使国家动荡、政治混乱、人心离散。议会和总统之间的权力之争,导致了1993年10月的流血事件。因此,国家的经济政策很难实行下去,经济长期处于危机之中。2001年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开始着手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国内,明确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改革税制、降低税率、力主铲除金融寡头,支持市场经济改革;在保障经济自由的同时,主张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强调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应发挥更大的影响;发展高效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即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国家宏观调控与俄罗斯具体条件相结合的模式。在国际上,积极吸引外国投资,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经济上力争融入欧洲,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前,经济政策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增长的势头,宏观经济也趋于稳定。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3.2%、8.7%、5%和4.1%。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6.5%、20.2%、18.6%和15%。国家财政摆脱了连年的赤字,出现节余,外汇储备从1999年初的不足百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底的480亿美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职工月平均收入由1988年危机爆发后的不足60美元,提高到2002年底的160美元,2002年俄罗斯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了9%,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了17.4%,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投资及贸易都保持了稳定增长。尽管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经济体制也还未尽完善,但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农业用土地,达2.3亿公顷,森林覆盖面积占其领土的2/5以上,水利资源充沛,淡水资源属世界之冠。地下矿产50余种,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储量分别是世界总储量的23.3%、40%、45%和50%。俄罗斯经济基础雄厚,原苏联工业的一半以上,机械工业、精密仪器、电工器材、化学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造船工业、森林工业、采煤业等都集中在俄罗斯境内。原苏联的航天技术类的科技及工业也几乎全在俄罗斯境内。俄罗斯还有完善的教育体制,高素质的劳动力。2002年3月,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提出把经济增长作为各项经济工作的核心,明确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即实现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的有机结合;提升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循序渐进的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推动农用土地制度创新和农业经济发展。因此,俄罗斯经济一旦度过调整期,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二、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俄罗斯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转型。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导致了国家的动荡,所以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也出现了不稳定。西方式民主体制的确立也经历了一番波折。目前,俄罗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过去那种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向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的转变,确立了一种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政治体制。俄罗斯独立后,政治上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转变。但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权力分配问题明争暗斗,使国家政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1993年12月12日举行了联邦新议会选举和就新宪法草案进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草案被通过,确立了国家政权的新体制——总统共和制。宪法赋予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总统任期5年,作为国家元首,集内政、外交、行政、立法大权于一身,对国家实行垂直统治。宪法还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议会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总统还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从此,俄罗斯政坛局面趋于平静。政党制度。俄罗斯实行的资本主义多党制制度始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中后期,在民主和政治狂热气氛中,社会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政党和组织。1993年12月俄国按照新宪法进行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杜马的选举。从此,俄国的政党和政治组织以及作为政治组织形式的各种运动开始真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杜马讲坛成为各政党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俄国总统的权力极大,各政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竞选胜利上台执政,其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这就决定了俄国政党活动的特点,它们的活动场所只能是议会。1999年俄国议会进行选举,国家杜马中形成了亲总统的多数派,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的对立缓解,俄罗斯国内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基本平稳的局面,政党结构日趋稳定。寡头政治。这是俄罗斯政治的特有现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原来的特权阶层利用既有的特权迅速地进行社会资本的集中。某些企业领导者和政府经济部门的官员通过大量占有企业股份的形式占有国有资产,以极低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购买优良企业的股票。他们串通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对私有化企业压低估价,然后进行购买控制,通过这种独特的资本积累方式,最终形成了操纵俄罗斯国民经济的金融寡头。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而且能够用他们的经济力量操纵政治。在叶利钦总统任期内,政府总理频繁更换,就是经济寡头与政治寡头相结合与相互利用的结果。普京总统上台后,开始对寡头政治开刀,大力整顿俄罗斯政治这一怪胎,传媒大亨古辛斯基被迫出走它国就是最好的例证。目前寡头政治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联邦制。俄罗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全国有89个联邦主体,这89个联邦主体分为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2个直辖市,1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专区。根据俄罗斯宪法,在保证国家领土、国家政权体制统一的基础上,联邦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和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在宪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各联邦主体有权依据宪法和联邦法律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宪法给了各共和国和地方较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某些共和国的独立倾向,同时也为民族分离主义开辟了发展道路,使联邦的完整性受到威胁。它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政治问题。普京总统时期,利用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目前除了车臣——印古什和北奥塞梯等少数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仍在活动外,俄罗斯政局已基本趋于稳定。三、俄罗斯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1.叶利钦时期的外交。俄罗斯独立之初,曾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把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需大量资金和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其安全保障的主要伙伴。后来在国内舆论压力和倒向西方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的情况下,逐渐调整了对外政策,即实行“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对外政策,也叫“双头鹰战略”。主要内容有:第一,加强同西方国家的联系。俄总统叶利钦把建立同西方国家稳定的伙伴关系以及“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在俄罗斯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同法国、德国等国家出于牵制美国的共同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在扩大同西方联系的同时,俄罗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一些抵制措
本文标题:20071204考研政治冲刺精讲笔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8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