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99修辞学第九章、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文本模式顺水推舟:拈连称此言彼:借代移花接木:移就因地制宜做文章:析字上下递接,前后蝉联:顶真旁征博引,凸显胸臆:引用一、顺水推舟:拈连一)拈连拈连,是一种说写中两项事物连叙时,趋便将适用于某一事物的语词由此及彼的牵连搭挂到另一事物方面以追求某种独到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例如:我造门,我造窗,我造温暖,我造阳光。二)拈连的修辞效果拈连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多是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之上的。修辞者(表达者)在建构修辞文本表情达意时,之所以会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语词牵连搭挂到乙事物方面,是因为甲乙两项事物在某种性质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当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当前事物时,往往会由于与经验中或观念上已把握的事物相联系搭挂起来,从而由关系联想而建构起将甲乙两项事物打通的拈连修辞文本。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因反逻辑常规而具新异性、形象性;在接受上则有一种引人入胜、令人追索究竟的审美情趣。例如:直等到满天阳光被渔网网尽,渔筏儿才缓缓归航。沙岸上,弄潮儿郎的妻孥们一个个引颈迎候,殷勤地接过渔篓,先掂一掂分量,若是接在手里的鱼篓是沉重的,心情便轻松,若是鱼篓是轻的,那么心情便沉重了。——然而,沉重和轻松又是一回事,只要平安归来,一天的盼望,便在这一刻获得慰藉。(艾雯《渔港书简》)二、称此言彼:借代一)借代及其修辞效果借代,是一种说写中“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以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以企及某种特定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一般说来,借代修辞文本的建构大多是基于关系联想的心理机制。修辞者(表达者)在建构修辞文本表情达意时,之所以会用“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是因为“那关系事物”与“所说的事物”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有着种与属的关系,或是主体与宾体的关系,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是原因与结果等等的关系。当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当前事物时,就会与经验中和观念上已把握了的以往经验过的事物相联系搭挂起来,从而建构起以“那关系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的借代修辞文本。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在表达上都有使语言具有形象性、突出性的效果;在接受上,则有引人思索、回味,提高审美情趣的效能。例如:因为土地问题,反封建就反到了和尚,受打击的是住持、长老之类。这少数人打倒了,“鲁智深”解放了。(毛泽东《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线》)鸿渐道:“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柔嘉道:“我就是刺猬,你不要跟刺猬说话。”沉默了一会,刺猬自己说话了:“辛楣信上劝你到重庆去,你怎样回复他?”(钱钟书《围城》)二)借代的分类一般说来,借代修辞文本模式可以分为“旁借”和“对代”两大类。1、旁借:是指用伴随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的借代。旁借又可分为四小类。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例如:当时上海已经是用银元的天下,银元有袁世凯像和孙中山像之分,叫“袁大头”“孙小头”,民间自动变成了银本位,金圆券没人要了。市面上的情形是“大头小头,叮叮当当”。(李敖《李敖回忆录》)2)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例如: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风靡过朱门绣户,蓬门茅舍;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刚化为绕指柔……(李存葆《飘逝的绝唱》)3)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例如:服务员:先生,喝青岛,还是喝蓝带?顾客:喝青岛吧。曾经喜欢音乐,每天打开唱机,就是听不死的贝多芬、巴哈和莫扎特;也曾喜欢画,满满一抽屉的世界名画复制品,总想象自己有一天是雷诺瓦。(杏林子《重入红尘》)4)事物和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相代。例如: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梁实秋《写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2、对代:是指“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对代也可以分为四小类。1)部分和全体相代。例如: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以全体代部分)母亲常说:“那时,就像打陀螺,从一大早忙到夜深,转个不停。有时想偷休息,不去‘晚学仔’——‘私塾’,先生又叫先生娘来催,只好常半睡半醒在那里子曰子曰啦!”(邱秀芷《两老》)(以部分代全体)2)特定和普通相代。例如:当然,不自谋生计而有好友代劳,亦一佳事。当年马克思能够安心写作,乃得力于资本家恩格斯的资助。现在时代变了,马克思得自兼恩格斯才成,所以忙上加忙,自在意中。(李敖《李敖回忆录》)(以特定代普通)你不是人,你不讲信用!(以普通代特定)3)具体和抽象相代。例如:等我和弟弟半工半读完成专校学习,然后各自成家,弟弟娶弟媳那一年,正逢父亲母亲金婚纪念,又是七十大寿,于是三喜一起做,好多亲朋好友一起来,都说爸爸妈妈:“可以坐安乐椅啦!”(邱秀芷《两老》)(具体代抽象)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知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张晓风《雨之调》)(抽象代具体)4)原因和结果相代。例如:父亲的头发,从我懂事起,就已“不再少壮”,母亲有时会笑谑他:“白头翁”。父亲一生没用过染发剂,而头发又比实际年龄来得“老”。想来,这大概是因为他这一生命运多舛,忧愁催人老,所以白得快。(邱秀芷《两老》)(以原因代结果)总之,我不怪他们公布我的信,我只是对他们公布的动机和目的,感到要吐口水而已。(李敖《李敖回忆录》)(以结果代原因)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以结果代原因)三、移花接木:移就一)移就移就: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以凸显其特殊情感情绪状态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例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二)移就的修辞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就修辞文本的建构,是基于说写者凝神观照中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一般说来,移就修辞文本,在表达上因非人或无知的事物具有了人之生命情态,因而文本的语言文字便别添了几多的生动性、形象性特质;在接受上,由于修辞文本的建构将物我贯通交融为一体,文本的生动性形象性特质易于使接受者在文本解构欣赏中受到情绪感染,从而在表达者所建构文本的导引下经由文本的语言文字而产生与表达者建构时逆向的移情心理作用,进入与表达者修辞文本建构时凝神观照、物我同一的相同情感情绪状态,由此达到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共鸣,并经由文本的解构欣赏而取得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明天早上,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几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钱钟书《围城》)四、因地制宜做文章:析字一)析字析字,是一种说写中利用汉字特有的条件,通过离合或增损字形的方法来巧妙地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多是基于一种表达的新异性含蓄性以引发接受者思索、咀嚼兴味的心理预期。例如:1938年,陶行知先生从海外归来,宣传抗日。他到了武汉之后,到一间保育院里去对难童演说。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鼓舞那些难童。在演说开头,给小朋友分析了一个“春”字。陶先生说:春代表春天和乐,花儿跳舞,看见了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如果把“春”分成三部分,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这就意味着大家联合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字不是在“三人”之下吗?赶跑了日本鬼子,中华民族的春天就来到了。这演说逗得孩子们都笑了,大大地鼓舞了他们。二)析字的修辞效果由于析字修辞文本多是利用汉字字形结构特有的条件做文章,以离合字形或增损字形的方式表情达意,与普通的理性表达大异其趣,具有婉约达意的倾向,也有文字游戏的意味在,因而在表达上或具有含蓄性特点,或显新异性趣味;在接受上,由于修辞文本表达上的含蓄性或新异性特点,易于引发接受者的思索探究的兴味,从而获取一种文本解读接受中的益智借以的审美情趣。例如:旧时镇江焦山有僧人名几谷,或赠联曰:“脱去凡心一点,了却俗身半边。”从前有个财主少爷,读了几句书,喜欢耍些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外出游玩,见一位年轻的妇女在木桥上淘米,便嬉皮笑脸地对她哼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那妇女瞪了他一眼,心中十分厌恶,略一凝思,随即不客气地回敬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子,子不敬老娘!”(池方浩等《语林趣话》)五、上下递接,前后蝉联:顶真一)顶真顶真,或称“顶针”、“蝉联”、“联语”、“递代”,是一种说写中“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以获取某种特定语言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例如:终日当窗作文。低头写几行,就抬头看窗外。窗外是坡,坡平缓。坡根有泉,泉长流。泉边生草,草茂密。草间长树,树高大。树那边是林。林是青青绿绿浑然一体,分不清这棵那棵。(周同宾《窗外》)二)顶真的修辞效果作为一种修辞文本,顶真的建构多是基于一种以词句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连锁相扣的形式格局来阐明某种事理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发接受者的回味思索和加深对文本内涵理解的心理预期。这种修辞文本,一般说来,在表达上“能使语句结构紧密,语气连贯流畅,有一种缠绵纠结的文趣,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连环复沓的旋律美。用于说理,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用于叙事描景,前后环扣,层次明了;用于抒情,一咏三叹,复沓回环”;在接受上,则易于引发接受者回味思索和加深对修辞文本内涵的理解及印象。例如:幽默大师林语堂对理想中的家的勾勒是这样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位于阳明山半山腰的林语堂故居,以拥有此景,而成为伴他安度晚年山居岁月的家。(萧如卉《幽默大师的山居岁月》)伸冷冷的白臂,桥栏拦我拦我捞李白的月亮月光是幻,水中月是幻中幻,何况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样可怜可怜,可怜七夕是碧落的神话落在人间。中秋是人间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余光中《中元节》)六、旁征博引,凸显胸臆:引用一)引用及其修辞效果引用,是一种引述前人或他人较有哲理或较为权威、较为经典的话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它的建构,多是基于表达者以人们熟悉且具权威经典内涵的语句引发接受者注意和思索以加强文本语意印象的心理预期。因此,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一般说来,在表达上具有持论有故的确凿感或渊博典雅的书卷味;在接受上,则有诱发注意,强化语意印象的效果。例如:院子里的乌桕开始发芽了,春天的夜晚,细雨霏霏,一灯荧荧,我独坐桌前写读,伴着远近的车声狗声,以及一声声走近又走远的“烧肉粽——”那个熟悉的台北市又一点一点回来了。我终于发现,不论怎么爱山爱水,爱花鸟走兽、天地万物,我最爱的还是人。这一想,不禁掷笔长叹。罢了罢了,还是安安分分做我的“杜子春”吧!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红尘啊!(杏林子《重入红尘》)二)引用的分类引用修辞文本模式,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大抵说来,有两种最基本的分类法。一是从形式上来分,一是从意义上来分。从形式上来分,是指以是否指明或标明引语的出处为标准来分。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1、明引:是指直接指明引语的原说写者或书名篇名等且照引原文而不作任何改动,书面加引号标示的;或是直接指明引语的原说写者或书名篇名而略引大意、不引原话,书面上不加引号的;或是不指明引语的原说写者或书名篇名等而以引号将引语明确标示出来的引用。例如:李谧说过:“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我虽没有万册书,但比起古人的册卷来说,何止万卷?我也会有寂寞之时,碰到不如意的事,我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有书作伴,自然忘却心中烦恼,我可以说平生无大志,只是个孜孜蛀书虫。痴人痴话,看官请勿见怪。(杜渐《书痴的话》)2、暗引:是指既不指明原说写者的名字和书名篇名等,也不用引号在书面上加以标示的;或是既不指明出处,又不加引号标示,还对原话略作改动的引用。例如:我在东吴教书期间,留有一信致章孝慈:
本文标题:修辞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6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