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09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资料由搏众高考网收集人文地理知识总结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或改良措施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注意美国的农业带。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③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冬小麦播种3-5月,收割10-12月,剪羊毛:8-9月。④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工业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②工业发展与区位: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制成产品后重量大大减甜菜、甘蔗制糖,水果、水产资料由搏众高考网收集工业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品加工、低品位炼铁等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家具、印刷、啤酒、食品、石化厂等动力指向型工业能耗大的工业,一般要求接近能源供应地(特别是丰富廉价的水电基地吸引力很大)有色金属冶金(炼铝、炼铜、合金等)廉价劳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临近高速公路与航空港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机械等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但密切协作。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德国南部慕尼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②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区原因东亚、南亚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稀疏区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资料由搏众高考网收集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2、人口数量与环境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我国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②人口发展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人口发展模式特点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巴西)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代表:德国)③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承载力。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余的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⑤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3、人口的素质与环境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a.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b.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温度、降水、地方病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环境污染)也有重要影响。②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a.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4、人口的迁移与环境: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出区的“推”,迁入区的“拉”,以及中间阻力。自然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土壤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农业人口的迁移资料由搏众高考网收集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未成年和老年人的迁移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战争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国际难民迁移”“环境难民”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b、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c、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③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a对迁出区:减轻人口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人才流失,青壮劳动力减少。b对迁入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问题:增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带来就业紧张、交通居住拥挤、社会治安管理困难,以及原住居民的歧视与排斥等。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城市的区
本文标题:2009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7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