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旅游学讲授纲要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9世纪末,意大利的鲍迪奥,1899年,《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此后,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出现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马里奥蒂,罗马大学讲师,1927年出版《旅游经济讲义》,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系统剖析和论证。•葛留克斯曼,柏林大学教授,1935年出版《旅游总论》,认为旅游研究涉及形成基础、发生原因、运行手段及对社会影响等,范围广泛,需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汉泽克尔(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与克拉普夫(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于1942年出版《旅游总论概要》,认为旅游现象是众多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与国民、保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要素和方面相互作用,需要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旅游现象不具有经济性质,而认为更接近于社会学的范围。•二战后,研究中心转向美洲,研究方法多学科渗透。•总之,国外旅游学研究的特点有三:(1)从单学科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2)重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3)对国际旅游研究超过对国内的研究,对第三世界的研究超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讨论例证)2、国内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经济视角。著作和教材在研究对象上受“三要素”观点的制约过深。•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相对还不够成熟:(1)研究主流:“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2)与国外的差距较大。(3)喜欢作大文章,框架宏大,内容平常,缺乏科学实证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三要素”和“六要素”的观点(1)研究对象以过程为主线,以外在支撑体为着眼点,无核心矛盾。(2)认识根源是功利性的,从旅游业的视角来审视旅游现象的。总之,要素论将旅游活动的内部线索抛开,简单罗列各构成要素,制约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2、作者的观点□旅游学与旅游不是一回事,旅游学不仅研究旅游本身,还要研究旅游所引起的现象和各种旅游现象之间的关系,必须采用求其内核而舍其外相的认识方法。□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的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3、旅游学研究的内容•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产业的活动两个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界面。•从旅游者活动的角度来看,研究内容包括:1)旅游的本质与特征;2)旅游需要及其形成机制;3)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的关系;4)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5)旅游决策过程;6)旅游体验过程;7)旅游流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8)旅游容量以及旅游容量管理。第三节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1、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作为一个学科还不成熟:1)没有形成独特的语言系统(独有的概念);2)缺乏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3)学科标准不完备;4)在研究过程没有公认的规则。作为一门跨学科,旅游学需要学科间的协作,强调在解决问题时的各学科的相互补充作用。2、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活动和旅游者的活动)的,它是旅游专业最基础性学科,并统率着众多的分支学科。在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包含着所有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三大模块:1)研究旅游者活动模块;2)研究旅游产业活动模块;3)研究旅游者需求与旅游产业供给二者之间关系的模块。横断学科带头学科数学与统计学旅游学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旅游产业活动旅游供求关系•王德刚•明庆忠•陈兴中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意义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2、研究方法来自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及一些带头学科的渗透,平行学科的移植,跨学科的融合。3、具体方法有田野工作与社区研究、模式分析、科学试验和统计分析等。•明庆忠:讨论题1.以实例说明不同学科在旅游学研究当中的作用。如何理解旅游是一个跨学科?2.为什么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被割裂为三要素或六要素?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3.找几本典型的旅游学教材,对其内容做一番比较,总结其异同,分析原因并评价。4.举例说明不同的旅游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5.对旅游学这样的跨学科,应该用什么逻辑主线来构筑学科体系的框架呢?第二章旅游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旅游现象的历史考察•探讨旅游起源必须了解休闲行为,探讨审美意识起源,分析自由时间的历史及其意义。•研究旅游起源既要注重史料的价值,也要尽量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1、自由时间的历史分布和结构特征在现代社会,自由时间有四种主要形式:每日余暇、美洲余暇、公共假期和带薪假期,总量占人生时间的1∕3以上。原始人的自由时间约占其人生时间的1∕6。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生时间的结构性变化规律:生理时间基本不变,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而闲暇时间越来越长。富有的人往往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历史上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上看,人类社会解放生产力、增加自由时间、改变自由时间分布模式的历程是使旅游现象从无到有、从近而远、从个别到大众演进过程的最基本的保证。古人的休闲行为更贴近生产劳动,甚至直接地就是生产劳动的某种复写。现在可以推知的形式诸如散步、远足、跳跃、角力、装饰、舞蹈、奏乐、绘画、作歌、景观甚至思考等有出自寻求体力刺激的目的,也有出自精神享受的愿望。2、人类的休闲行为与娱乐方式罗歇•苏把现代休闲活动分成四大类:身体娱乐、实用娱乐、文化娱乐和社会娱乐。但上述分类中,无法把旅游放在适当位置。人类在自己设计的娱乐形式中获得的是某种愉悦。古人从事的各种愉悦活动,有些可以给人单纯的生理和心理快感;而有些会产生复杂的精神影响。人类美感的产生应该属于后者。3、审美意识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们感知客观事物和客观对象中美的成分,是因为这些事物、对象中包含着与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联系和关系,具有某种价值和意义。这使得感知主体在对象上可以直观自己本身,从而感到愉快和喜悦,即获得审美感受。因此,审美意识就常常与生理欲念满足后的快感交织在一起,缺乏独立的社会意义,从而也极难辨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的审美感受由经验而理性,并从生理快感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要求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或渠道加以满足,使人再获当初的快感和愉悦,审美意识由此独立并分化出不同的类型。最早的审美意识是对社会美的欣赏,其后才逐渐分离出对自然美的欣赏。今天的人类能欣赏各种自然美。4、旅游的产生旅游现象最初参杂于其他活动之中,不管从内部动机上,还是从外部特征上,都难以从功利性活动中加以区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当中的一种休闲行为。旅游产生的时间,最迟也要在异地性审美活动发生的时候,因为审美活动是最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如果考虑到出自其他愉悦性(休闲)目的而出行,旅游产生的时间将更早。在中国,旅游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分化和独立标志着审美意识的完整化;大众旅游增加了审美成分使旅游愉悦结构趋于完整,有审美愉悦,也有世俗愉悦。由此可以认为,比较大众性的山水旅游最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结论:一、个别意义的旅游现象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人们已初具审美意识的历史阶段,或者更早(出自其他非审美目的的休闲行为)。二、完整意义的旅游现象在最迟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前发生的个别的旅行行为及此后发生的出自非休闲、非娱乐或非审美目的的旅行都不是旅游,充其量只能称为“准旅游”。赵新民认为,旅游是随着人类定居性生活方式选择的完成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做为人类定居性生活方式的补充,表现出异地性和暂时性,使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更趋完善。到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旅游完成了其第一次历史使命,其作用更多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旅游将担负其第二次历史使命,其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人本身的完善方面。或者说在人类逃离自然的过程中,旅游做为重要手段之一,使人类得以建立和发展社会,当自然、人、社会三足鼎立时,旅游将再次助推三位成为一体。——对旅游的本质、动机、作用的再认识——由生态旅游引发的思考,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8李隆华认为,人类生活有两个基本样态——定居和行走。在唯物史观看来,行走就是旅游的本义。行走过程中探索着未知的领域,其中包含着享乐和游戏,这种行走也就是旅游。享乐和游戏被凸现为旅游的主要含义,只是一段历史时期中的现象。如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已使人类旅游重新展现出了行走的本义。——关于旅游本义的思考——从海洋看人类旅游,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关于旅游的最初形态(1)人类行迹开始说和迁徙说;(2)原始探险说(章必功);(3)贸易商旅说(罗伯特•麦金托什);(4)祭祀说和游览标志说(谢彦君);(5)消遣观光度假说(李天元);(6)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申葆嘉)关于旅游起源的时间(1)史前传说时期;(2)原始社会或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3)19世纪初及19世纪中(李天元、申葆嘉)(4)诞生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旅行活动的发展,中国旅游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晓云)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培养一种观点:旅游的本质在于个人对于愉悦的追求运用结构性的认识方法——从其内核到外在特征——这将决定什么是旅游,什么不是旅游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要想全面认识它,需要从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所以,旅游是由其本质规定性、基本属性、外部特征以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等诸多方面共同界定的。旅游=愉悦+(异地性+暂时性)目前,我们很多分支学科是其他平行学科的简单移植,根源在于没有将对旅游的本质和特征性的认识融会到这些学科当中去。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图表2-3(P56)是描述这一观点的示意图。在图中,由上至下各层级之间具有规定或统辖关系,而由下至上则具有解释关系。旅游愉悦社会性休闲性消费性异地性暂时性旅游行为特征责任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消费攀高道德弱化文化干涉物质摄取旅游外部效应旅游的本质旅游的特征2.旅游的本质规定□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即使旅游者根本不以审美为初衷,但在他做出旅游决策时,客观对象或环境中的美的信息早已蕴于其休闲与娱乐活动的背景抉择过程中并影响着决策。□即使旅游者在目的上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纯生理快感,这种快感在实现过程中必然要受种种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旅游的根本动机在于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调整。人类是具有适应能力的,这种能力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旅游,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又是从不合谐状态向谐调统一演进的,人类力求使自身更完善发展的意愿驱动着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如同磨合剂、润滑油一样使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欢快地旋转。本质:事物内部的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其他学者的观点文化论者形成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命题,如“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王柯平,1995)”;“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沈祖祥,1996)”;“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特殊性生活方式(张永义,1990)”;“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申葆嘉,1999)”;“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谢彦君,1999)”等等。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触及并深化了对旅游本质的认识。——陈才:旅游本质探析,旅游科学,2000.4林早、袁洁玲认为,从审美角度看旅游,旅游的本质就是人们通过对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寻找与体验,得到生命需要的满足,并最终促进其三重生命和谐发展的审美活动。——林早,袁洁玲.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质及审美导向.贵州社会科学,2003.6注: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3.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属性:西方哲学中一般指实体的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
本文标题:63基础旅游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3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