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1988以降英国教育改革对台湾教育的启示
11988以降英國教育改革對台灣教育的啟示溫明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t04008@ntnu.edu.tw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分析與反省英國自1988教育改革法案之後的教育改革重點,並從現象學和詮釋的方法,析釐英國近二十年之教育改革的脈絡,藉以提出台灣教育改革所欠缺者,卻在英國教育改革相當鮮明的特色,俾提供台灣教育改革的參照,尤其指出教育決策者教育改革不可不思考的面向和守則。從文獻分析中本文掌握英國教育改革的四大脈絡:(一)教育改革權國家集中化;(二)義務教育優先化;(三)職業教育主流化;和(四)教育評鑑能力化。基於此四大脈絡的現象學、詮釋學和後設分析,本文藉之凸顯台灣教育改革需要強化的「計畫性」、「務實性」和「前瞻性」三大特色;並呼籲教育改革需要統整規劃,一體管理,接納多元、彈性作法,並兼顧工具效益和人文價值,以展現教育改革的專業性。關鍵字:英國,教育改革,台灣教育壹、前言師資培育的方向建立在學校教育目標的發展方向上,因此,若欲從英國的教育制度和發展,獲得其師資培育的發展重點,仍須先瞭解其學校教育的大趨勢和特。有鑑於此,本文擬先扼要的闡述英國自1988教育改革法案之後所展開教育大改革的發展趨勢,再從中抽絲剝繭的尋找教育改革的線頭–脈絡和特色,期能提供台灣教育改革政策的參照。一個國家教育政策乃帶領該國教育發展的龍頭,因而教育改革若有適切教育政策的引導,則未來亮麗的願景將是指日可待。當然各級各類的教育不是各自獨立,而是環環相扣,因此,欲欲掌握一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亦需要理解該國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尤其是主導教育改革的機構以及政府的公文書等都是重要的文獻。瞭解英國的教育改革亦不例外。因此,以下首先闡述英國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後的教育制度梗概,再從中探詢其教育政策變革的脈絡和特色,俾提供國內教育改革政策制訂之參照。貳、英國教育制度及其教育變革英國教育制度與我國相同,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師資培2育機構屬亦於高等教育階段。掌管教育的機構名稱會因教育政策的重點時有更迭,所以從其教育部的名稱多少可以掌握教育發展的重點。以下簡述英國教育制度及其自1988教育法案後的重要教育變革,俾凸顯英國教育改革的趨勢。英國的教育制度相對於我國而言,甚為複雜,若再加上各類的考試和就讀高等教育之前的「準」高等教育1,則將更為複雜,甚至英國人自己也都可能人言言殊2。義務教育共十一年,可大分為四個階段,稱為第一階段(keystage1)、第二、第三和第四階段。第一階段從5歲到7歲;第二階段從7歲到11歲;第三階段從11歲到14歲;第四階段指14歲到16歲的義務教育,但也包括高等教育之前的16歲到18歲的非義務教育階段,該階段需要經過猶如我國的學測一樣的高級(ALevels)證書考試,再依照該考試的成績向高等教育申請入學;但是入學的規定不是國家或大考中心統籌的規定,而比較類似國內的推甄,是由各大學自行訂定入學標準,因此學生想進入哪所大學,他們就需要努力在ALevels的考試中達到大學的要求,否則將無法如願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依據英國教育部(DfES,2005b)的統計,近十年來義務教育之後的學生繼續升學的比率有降低的趨勢,從1994年的90.4%降到2003年的86.5%。此是否顯示高中畢業生企圖獲得一技之長的需求,可能勝於追求學術研究的傾向?果如此,則此現象一則可能凸顯英國社會失業率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能說明原為社會福利國家的英國,已經受到美國資本主義的影響,故社會的價值觀已經趨向於追求實質符合市場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酒館中或海德公園的肥皂箱上,自由的高談闊論個人思想和理想,或對政治提出個人批判的傳統知識分子。這到底是英雄氣短呢?抑或時代造英雄?對整個英國的文化是悲?是喜?是憂?是樂?非三言兩語可以蓋棺論定。此亦非本文的重點,但此轉變仍值得關心教育者深思箇中奧妙。繼之,本文擬從掌理英國教育大業的教育最高機構的名稱,彰顯英國教育政策的脈動和教育發展的重點。雖然從教育最高機構名稱的更迭未必完全可以涵蓋整個英國的教育發展動向,但毫無疑問的,若將之與教育報告書、白皮書、綠皮書等教育政策的重要文獻,則應可從中看出教育改革動態的重要端倪。從1989年迄今,英國掌理教育最高的機構從「教育科學部」(DepartmentofEducationandScience),於1990-1994年,改為「教育部」(Departmentof1本文所以稱「準」高等教育的原因有二:第一,就正統的學制而言,16-18歲是屬於中等教育之後,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階段,而且學生可以選擇在家自學,也可以留在原來的中學準備ALevel的考試(此部分猶如台灣的高中畢業升到補習班補習,準備升學的情況相當,只是英國未有補習班的名稱,也沒有專為準備大學入學做準備的校外補習班);然而自1992年開始,一些職業類科的專科學校或學院,紛紛改制為大學,這些「新大學」可以開設相關的學術或職業類科的課程,提供義務教育第四階段之後的學生修習,這些學生雖然在「大學」修課,但卻不屬於高等教育,而且若不經過ALevel的考試,也無法正式成為高等教育的學生。26月12日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InstituteofEducation,UniversityofLondon)的校長、研究與政策顧問、和校友會主任來台訪問,作者也曾再三的詢問此等紛雜的教育制度,他們也都認為該制度各校、各城鎮也可能有些差異,真的相當複雜,連他們英國人自己也不見得都很清楚。3Education),將原來的教育科學部與教育部分成兩個部門,強化教育工作;1995-2000年,教育部又更名為「教育與就業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明顯的強調教育和就業之間的綿密關係,因此教育部所關切的就是要提升受教者的就業能力;自2001年開始迄今,受到市場化和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為激烈,英國教育與就業部乾脆更直接的挑明有效教育的根本指標就是受教者的生活和就業技能,因此教育與就業部再度被更名為「教育與技術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英國最高教育機構名稱的變革,透顯出英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點,也更明確化教育部的職責和政策目標。相對應於最高教育機構名稱的改變,英國教育改革,也可以從其教育法案、教育白皮書、教育綠皮書、教育諮議報告書等教育文獻中,看出與教育機構名稱變革相呼應的教改方向。統觀英國自1988教育改革法案以降之重要教育改革大事記,依年代而分,主要有下列十四項:(一)1990年公布「21世紀的教育與訓練」(EducationandTrainingforthe21stCentury)教育白皮書,試圖建構國家之學術能力(指ALevels)、普通技能(指義務階段之初級至高級職業技能)與職業技能(屬於高等教育階段之國家職業技能)三足鼎立的三軌學制(DfE,1991);此部分如國內的高中到大學、高職與技術學院等的方式,但也不全然相同。析言之,學術取向的高中學生致力於通過ALevels的考試,並申請進入大學;職業性向的學生則以獲得一技之長為職志;至於若干職業類科的學生想繼續升學,或想往高等教育發展的話,亦可申請偏重職業技能的技術學院,於1992年已經陸續改為大學。(二)1991年成立擴充教育撥款委員會,並改制皇家督學為「教育標準局」(OfficefortheStandardofEducation,Ofsted),俾透過明確的考核、評鑑,以確保教育的品質;(三)1993年成立「中小學課程評量局」(SchoolCurriculumandAssessmentAuthority,SCAA),開始對中小學課程進行大規模的嚴格評鑑,期能改進並提升中小學的教學成效;(四)1996年「迪陵報告書」(DearingReport)出爐(Dealing,1996),強化16-19歲學生高階學術(ALevels)與職業證照(VocationalQualification)能力的教育(LabourParty,1997),計畫至2003年以前,可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數,由現在的50%提高到60%(DfEE,1999a),為英國職業教育發展奠定深厚影響力,也因應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為達成此目標,英國教育部要求學校必須加強設備,提升師資素質,俾讓學生即時獲得證照,並讓他們有繼續進步的動力(DfES,2006d)。(五)1997年,將職業證照併入「中小學課程與評量局」,並更名為「職業證照與課程局」(QualificationandCurriculumAuthority,QCA),並針對高職教育公布「具備成功資格」(QualifyingforSuccess:Aconsultationpaperonthefutureofpost-16qualifications)的教育諮議報告書;4(六)1998年,因應終身學習,發表「學習年代」(TheLearningAge)綠皮書;(七)1999年,持續呼應聯合國的終身學習理念,公布「學習成功」(LearningtoSucceed)白皮書(DfEE,1999b)與「關鍵能力」(KeySkills)教育諮議書,期能透過發展特殊學科專長的學校(specialistsubjectsschools),以雙軌方式,提升16-19歲學生的學術或職業能力;(八)2000年,除了執行1997年的職業證照制度,分開普通高中課程與職業課程的考試,並實施所謂「課程2000」(Curriculum2000),確立高等學術研究能力之重要性,尤其重視未來高等教育所需之探究能力與外語能力的培養(DukeUniversity,2004:3);(九)2001年,除了前述明確化教育部的職能為透過教育提升就業能力外,同時發表「立足成功」(Schools:BuildingonSuccess)綠皮書,更明確的要求學習品質,以及學生的天分和學習動力,以奠定中學教育的卓越品質(DfES,2001);該綠皮書於同年,正式公布為「學校實現成功」(Schools:AchievingSuccess)白皮書,確立英國教育持續追求卓越、創新和多元的教育高品質的教改方向(DfES,2001)。(十)2002年,英國教育改革的重點開始放在職業教育,當年發表發表「14-19:機會與卓越」(14-19:Opportunityandexcellence)綠皮書,並特別強調必須在中學時(14歲以前),就把英語和數學的基礎打好(DfES,2005a)。(十一)2003年,為了進一步開發受教者的潛能,並提升國人生活於21世紀的競爭力,英國教育乃強化14-19歲的能力,並公布「21世紀技能–潛能實現」(21stCenturySkills–realizingourpotential)白皮書;也注意到高等教育的發展,公布「高等教育的未來」(Thefutureofhighereducation)白皮書;同時有鑑於2000年倫敦受虐致死的兒童未能及時拯救與援助,於2003年也發表「每個兒童都是寶」(Everychildmatters)綠皮書,成立獨立的理事會,負責保護、照顧與維護青少年的安全、健康與快樂學習(DfES,2003);(十二)2004年,實施關鍵能力證照(KeySkillQualification),將職業類科的能力分為初級(1-2級,即一般基礎程度的GeneralNationalVocationalQualification,GNVQ)、普通級(中級)和進階級(3級,包括OrdinaryNationalCertification,ONC,和AdvancedVocationalCertificationofEducation,AVCE)、高級(4級,即HigherNationalCertification,HNC)和高階級(5級,即相當於高等教育程度的GraduateshipCity&Guild,GCC)等五級(Wikipedia,2006),以強化職業技能的檢定,正式將技職教育證書納入國家教育證書架構中,此也意味著
本文标题:1988以降英国教育改革对台湾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0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