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01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时间:2009-7-1417:30:382006年1月21日沧州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批准“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我市承前启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五个统筹”的重要时期;更是抢抓机遇,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增长极的跨越时期。展望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起,更失误不得。《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中共沧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战略重点、发展目标、总体部署及政策取向,集中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十一五”发展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它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五年间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一、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环境(一)“十五”发展的总体评价“十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以积极有作为的态度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坚定大发展快发展的信念。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30.8亿元,年均增长12.6%,比“十五”计划目标高3.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32元,比计划目标高6532元,在全省的排位由“九五”末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2005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2.9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亿元,年均增长16.2%,均超额完成计划。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蔬菜、果品业保持较快增长。化工主导产业地位确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健康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7.6:50.1:32.3转变为“十五”末的11.8:54.7:33.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62.5亿元,是“九五”的1.87倍,年均增长14.4%,比“十五”计划目标高4.4个百分点。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5.5%,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一批强市富民的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强劲的平台,临港区域大发展的框架初露端倪。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以“两增、两减、两分”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已有80%以上的国有企业改制到位;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进展。五年间累计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60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4.3亿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年均增长36.3%。2005年直接利用外资达到1.44亿美元,同比增长74%,创历史最好。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给排水、燃气、供热、电力、公路交通等一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城镇医疗、养老保险体系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两个确保”和“社会低保”得到切实加强。对1000多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租金补贴,对5.8万城镇贫困居民全部落实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全面启动。争取省以上扶贫基金1.56亿元,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较快提高。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50亿元,年均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8593元,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311元,年均增长5.6%。均完成计划目标。住房、汽车、通讯、旅游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综上所述,“十五”时期尤其“十五”后三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成就较为显著的时期。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和制约因素“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沧州凭借临港靠海的优势,承接国内外特别是日、韩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带动国内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发展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为我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近观国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日趋加重,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为我市化工产业及后续产业的延伸拓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南资北移”已成定势。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内部的产业重组和优化整合正在加快,从而带动京津两市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或重化工业向周边地区加快转移,为我市通过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启动,为我市有效发挥区位、产业、港口、资源等优势提供了难得机遇。黄骅港功能的完善和临港区域开发建设,使我市发展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便利的交通运输、丰富的滩涂土地、充裕的人力资源、日益显明的县域特色经济和其它基础设施,使沧州蕴积了吸纳国内外资本与技术、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的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对沧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市上下企盼发展的迫切心情,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我市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与物质保障。勿庸讳言,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沧州大发展的气势初步形成,快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倍加珍惜机遇,紧紧抓住机遇,切实用好机遇,举全市之力,加速建设文明富裕的新沧州。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加入世贸的后过渡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我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沿海发达地区率先突破,形势咄咄逼人,这对我市的发展都是新的挑战与考验。纵横相比,我市还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水平较低,增长方式粗放,改革总体进程不快,开放水平落后,人才资源短缺,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发展能力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等诸多制约因素。如不抓紧很好地解决,就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就难以迈出跨越的步伐,成为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中举足轻重增长极的目标将就难以实现。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成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中举足轻重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坚持“三个并重互动”(深化改革与大发展快发展并重互动;加大投入和转变增长方式并重互动;重大项目带动和扩大开放并重互动),突出发展临港区域,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为创建和谐沧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正确理解与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按照中央“六个必须”的要求,务必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第三,把大发展、快发展作为主基调。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坚持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四,把“三大经济板块”崛起作为战略重点。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努力做大做强临港区域、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使其成为全市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以全新的风貌跻入京津冀都市圈。第五,投资拉动与转变增长方式并举。这是振兴沧州的立足点与着眼点,也是保证大发展、快发展的根本举措。第六,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真正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财源,广开就业渠道。第七,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保障。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把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以开放的举措推进大开发、大发展;以发展的成果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二)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0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万元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67亿元。经济结构:到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8.5:57.9:3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65%。城市化率达到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间,年均增长20%,累计投资不少于3165亿元;到2010年投资率达到40.2%。对外开放:五年间,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累计达到12.5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6.7%,到2010年达到13.6亿美元。资源和生态环境:五年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4.5%左右。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增加50万亩,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降低19%。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重点流域水污染恶化得到遏制,城市环境及景观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全年的80%以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文明生态村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人口与人民生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712万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38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443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以上。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5%以内。教育与卫生:到2010年,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年均增长11.8%,2010年达到14000人。依托沧州师专组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教在校生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85%和22%。教育投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5.4%。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在抓好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市县两级医院建设。到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3—4名卫生技术人员。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5%。三、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一)战略定位(1)区域功能定位沧州北环京津,东环渤海,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冀中南及晋、陕、内蒙西部和鲁西北地区重要的进出海口与物资集散地;河北省沿海沿线产业带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区;京津冀都市圈中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临港工业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服务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增长极。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机遇难得,综合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2)城市功能定位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和面向环渤海,辐射带动整个辖区及周边地区。着眼朔黄铁路沿线腹心地带,应对中日韩经济一体化,从强化自身做起,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化学工业、现代制造和
本文标题:01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