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2008年3月18日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解析]答案是C,考查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A项中“娇生惯养”的“贯”应为“惯”,B项中“惨绝人圜”的“圜”字应为“寰”,D项中“装祯”的“祯”应为“帧”。该题的难度相对1999年卷有所降低:一是考查的字数减少,1999年卷总共有6个错别字,今年只有3个;二是考查内容单一,1999年既考查了音同形异,又考查了音同形似,而今年只考查音同形似字。2.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答案是B,考查虚词使用能力。助词“的”基本用途是放在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如属性、形状、数量)和限制关系(如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必须有“的”字——定语与它的中心语之间的偏正关系十分清楚,不会费解也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就不用“的”字。如①③,①“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作为“加快”的宾语,能受“加快”支配的是“发展”而不是“经济”,在这里“经济发展”只能是偏正关系,而不会是主谓关系,所以不用“的”字;②把句子压缩后可得:“它们(的)存在是推断出来的”,从语意上看,“存在”在这句话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它们”是“存在”的定语,如果不用“的”语流不通畅,还有可能把“它们存在”误解为主谓关系,导致逻辑上的毛病,所以要加“的”字;③显然是人称代词“你”作“钱袋”的定语,表示领属的偏正关系十分明确,所以不用“的”字;短语作定语,一般要用“的”,比如“很好的书”、“写好了的文章”等,必须加“的”字,不然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地理解,④就是用动词短语“取胜”作“障碍”的定语,构成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要用“的”。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解析]答案是B,考查结合语境选用近义词的能力。“聚集”是“集合或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从词义使用范围上看“聚集”要比“云集”宽泛,“云集”可以说是“聚集”的一种方式,换言之就是凡是能用“云集”的也能用“聚集”,但反之则不然,因为“云集”必须是“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才能用,它有聚集数量和方式的限制。因此①句中用“云集”比较准确;“品位”在句子中指“文学作品的质量高”;“品味”指“品尝”。所以②要填“品位”“赞扬”指“称赞表扬”,经常用于人和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用于具体事物的情况较少;“赞叹”指“称赞并发出赞美的声音”,经常用于对不寻常、了不起的事物的赞美,可以修饰名词“声”,说成“赞叹声”,可以受“发出、引起”等动词支配。所以③要填“赞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解析]答案是B,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中“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极多,在A中用错了修饰对象。“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悟,在C中不符合语义。“左右逢源”比喻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讽刺圆滑世故、会投机;前一义含褒义,后一义含贬义;在D中感情色彩不当。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解析]答案是C,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中“还有来自……也参加了学习”句式杂糅,应删去“也参加了学习”。B项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概念混淆,“报刊”就是报纸和杂志的总称,“报刊”和“杂志”不能并称,应删去“杂志”。D项中“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承前省略的主语是“这家工厂”,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被子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而“这家工厂”却不能,此项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答案是A,考查句式的选用和句子间的衔接能力。语言的连贯,可从主语是否统一,句式是否匀称,语境是否和谐等方面进行思考。语段第一句是观点:读书在于受用,不在于读多读少。作者明显倾向于“少而受用”的读书观。因此下面衔接的句子应从这一点出发,根据语境前后照应,选用语句。第一个空格从后面的语句中“深思熟虑”一词来看,应填入作者想肯定的是读书少也能受用,所以应填入②;第二个空格后“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意思就是读书过目虽多而无所得,填入内容应与之相对,所以要填入③;第三个空格也为了与后半句相对,要填入⑤而不填⑥,因为⑥所谈论的重点是“读书人”而不是“读书”,跑题了。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B.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C.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D.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解析]答案是B、C,考查作家作品知识。此题考查内容重点是国内外著名作家、作品、国籍和中国作家的生活年代。B项中孔尚任应是明代作家。C项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A、D项均无误。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解析]答案是C,考查对诗歌意境把握能力。此题A、B、D都是正确的。C项说“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有误。这主要是对诗歌意境没有很好地把握。从诗的题目和前三句来看,诗人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夜深等客的情境——夜已深,只听到门外雨声潺潺,蛙鸣阵阵,却不见客来——所以,到了第三句作者按捺不住感慨“有约不来过夜半”,焦急、失落等复杂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才会有“闲敲棋子”之举。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答案是D,考查对新诗表达方式的理解“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答案是D,考查对诗歌意和象关系的理解简单一点说所谓“意”就是诗歌的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谓“象”就是用以传达“意”的客观事物。“意”和“象”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分离,无所谓谁为主体谁为客体。“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者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本诗是借稻束这一具象,传达在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稻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所以D项说法有误。如果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诗歌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是诗人,写入诗中的“稻束”是诗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这样理解D项也是错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二、(1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
本文标题: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4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