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03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12003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张国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同学们,下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讨今年高考的备考问题。一、今年的高考形势高考改革稳步发展,不断深入,今年的高考在去年较大改革的基础上又面临着新的形势。首先,今年高考的时间提前一个月。2000年3月颁发了新的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稿),收缩了学习范围。教育部领导反复强调,今年的命题要尊重调整后的教学大纲,依据新的考试说明来进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调整,主要是将背诵的20篇古文减少为10篇,将背诵的50首古诗减少为30首。其次,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高等教育尽快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尽管连续四年扩招,不少大学的容量已经达到极限,国家仍然要求挖掘潜力加大投入,适度扩招。再次,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也将在近期公布,公开征求意见,为2004年的正式启动高中课程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扩大中等教育规模,使更多的人读高中上大学,做好准备工作。以上情况决定了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会保持稳定,不会随意增加难度。今年新公布的《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说明·语文》(简称考纲)也反映了这一思想。与2002年的考纲相比,今年的考纲有三点变化:一是文学常识不列入2003年的考试范围。二是文言虚词减少到15个。三是对个别在表述上不够严谨的文字做了调整。由此可见,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在去年大变的基础上需要稳定的一年。二、对今年高考命题的预测2003年《考试说明》呈现了“大稳定”的特点,是近几年来变动最少的—年。《考试说明》的“大稳定”,也将体现高考命题连续性的原则,这很有利于2003年考生的复习与备考。高考改革一直坚持“稳中求变”的思想,在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之下,每年还是会出现一些局部的新的“变动”,即所谓的“迈小步,不停步”。下面是我们对今年高考命题作一些预测。一、2003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命题思想今年高考改革与2002年保持很大的连续性,不会有太大变化。命题思想是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1998年提出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想,即“三个有助于”原则:①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②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命题趋势依据“遵守‘三个有助于’原则”的命题思想,推断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会呈现六大趋势:2第一,命题“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遵守《考试说明》。命题内容范围,不会超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将依据《考试说明》而“不拘泥于大纲”。第二,在试题设计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因此,从今年开始,会逐年增加语言应用型试题和语文综合能力考查类试题,客观选择题会逐年减少。第三,试题的选材,将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脉搏,注意社会动态。第四,除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试题“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增强综合测试”的命题意识外,语文科命题也将强化“大语文”的综合素质测试,以达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由单纯工具性向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转变。第五,过去试卷长题量大,主要是着眼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考查对熟识对象的反应速度、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今后试卷适当缩短,题量适当减少,主要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深刻性和思辨性考查。因此必须给考生增加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纲”的规范统帅作用,《考试说明》是考纲,要严格按照考纲来施行。“纲”变我变,既不降低要求,也不随意发挥拔高.更不对考纲作扩张性的解释。对于新增加和变换说法的内容。我们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如,古诗文阅读“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后面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意味着2003年的高考,将会涉及到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民性和封建性(民主性、科学性和专制、愚昧、落后)或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等人文性因素。同时,作者对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评价等进行观照等因素也将会被纳人高考命题者的视野。写作方面“构思新巧”的提法,预示着2003年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将更注重“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表达、新立意、新语言、新手段将备受青睐。基础等级方面“内容”“语言”的表述次序的调整.体现出相应要素在文章中的地位和强调点的变化。我们可以预见,2003年的高考作文、将更加注重对于“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的考查。三、备考建议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复习效率,提升解题能力,我们提一些备考建议。以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正确运用语言这个板块包括第一、六两个大题,有9道试题,共30分。这些语言运用类试题都离不开一定的语境,他们都是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在不同语境中的组合搭配问题。所以,在大家基本掌握各类题目解题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我再提一点建议:强化语境意识,提高辨析、组合..............能力..。所谓“强化”“提高”就是要求大家精确把握题目的要求,仔细辨析语料的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这一点。例1、久负盛名的居庸关长城以它巍峨的古老雄姿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中外游客的厚爱。3“厚爱”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深切的喜爱或爱护。用在这里不合适。例2、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们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参加了_______仪式。(受奖、授奖)从词义层面看,“受奖”是接受奖励,适于前一个分句,“授奖”是给别人颁发奖励,适于后一个分句。这道题告诉我们,增强语境意识有一层意思就是注意排除语境中的干扰因素,前一个分句就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干扰因素。例3、在冬春之交的日子里,气象多变,雨、雪天气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这使得环城路拥堵不堪。“平分秋色”:平均分开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表面看来,雨、雪天气各占一半,似乎讲的过去,实际上不是所有各得一半的事物都可用“平分秋色”,“秋色”代表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好的事物,使得环城路拥堵不堪的雨、雪天气显然与秋色不相符合。这道题说明:要注意语境对成语使用的制约作用。例4、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这是一个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制定”的宾语缺少中心词,可以加上“的政策”一类的词语。因为中心词前面有一个长定语,一定程度上起了掩盖中心词的干扰作用,这是语境干扰的又一种类型。另外,句中有两对呼应的词语,“肥瘠”与“轻重”,“丰歉”与“多寡”。“丰”与“多”,“歉”与“寡”呼应得当,“肥”与“轻”,“瘠”与“重”的呼应不合事理。例5、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甲:用于新闻报道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监狱考验。这是一个新的题型,考查对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理解能力。甲、乙、丙就是三个语境限制条件,面对传媒的众多读者,句①一个中心词(母亲)带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这种句式读来费力,不如句②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某些场合,话语中适当带一点文言色彩,能增加一点情调,提高一点品位,譬如,给老人祝寿时,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替别人帮了小忙,接受他人礼物时,说“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而面对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学生,句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小学生听不懂,不如句④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适。丙:用于会议讲话4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然语境条件限制为口语表达,接受者解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句⑤的口语化短句就比句⑥的书面语长句用的得体。例6、下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4分,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改变个别词语。)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精确把握题目要求,仔细辨析语料特点对解答这类题目很重要。这道题中调整语序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个层面是短语内部,调整的依据是“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的排比句”.................................。根据这个要求,仔细分析划线的四个短语,可以发现有三个都是用“如”作比喻词的比喻句,另一个也可以改造成这样的比喻句,这就可以确定把这样的比喻句作为改写的标准句式。每个比喻句的主体都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其定语是动词;喻体也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其定语也是动词。根据这样的要求,“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改写为“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黄色的浊流”改为“奔涌的浊流”,“钢花四溅”不是名词性的短语,改为“如四溅的钢花”。完成了短语内部语序的调整改写后,还要依据题目中“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提示,把四个短语的顺序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加以调整........................,即“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以上是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鼓励同学们有创见的改写。上面以语言运用测试中一些主要的题型为例,说明强化语境意识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认真消化。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很重要,它是一条纽带,一头连接着阅读能力,一头连接着写作能力,同学们一定要从强化语境意识的角度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分为三、五两个大题,共30分。第三大题的材料一般是科技类说明文和社科类论文,不管是那一类文本,知识性都是其共同的特点。这道大题能力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筛选信息的能力,一是逻辑推论的能力。提升这道大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这类文本的共性特点——知识性。增强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语感,提高理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平时的阅读积累。考前准备主要针对考试时的心态和解题的基本方法。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对阅读题要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必胜信心。现代文阅读分值一般都比较高,每分都要志5在必得。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的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再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可以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的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比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从头到尾搜寻,这样可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孙建华先生广阔:“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
本文标题:2003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6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