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精品)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民主执政”的几点思考
精品精品文档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民主执政”的几点思考李抒望中共临沂市委党校选自: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9当今世界,任何一个要想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民主这道门槛,必须过,想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只有尊重民主权利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一种只有众望所归的民主制度,才能拥有前行的力量。对于已经执政了60年并将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怎样通过民主这一关,日程越来越紧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一于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个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一、只有民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关于民主问题,世界上历来就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声一音。但是不管怎么说,民主却一直是我们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一个目标。特别是在今天,民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类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最基本的尺度。如果用两个概念来概括我们当今人类生活的基本风貌,一个是发展经济,一个是发扬民主。无沦从哪种意义上讲,民主都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国家、政党,民主是一种制度;对于人民群众,民主是一种信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民主执政这个大课题,并不是今天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从“五四”运动先贤算起,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已近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民主和科学的呼唤声中孕育诞生的、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黄炎培有一段关于民主执政问题的对话闻名于世。六十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起来,仍然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在党的“七大”闭幕之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接待了从重庆来的黄炎培、傅斯年等六位民主人士。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精品精品文档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一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听了黄炎培这一席掷地有声的耿耿诤言,毛主席非常干脆、毫不含糊地对黄炎培讲:“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共产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跳出和打破历代统治工朝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民主执政之路,走民主监督之路。毛泽东指出的这条民主新路,为我们党明确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指南。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一言》中就有过权威而明确的沦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后来,列宁果断地强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决地表明,“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相对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明显地滞后了。虽然滞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在民主执政问题上,不存在理论障碍。新时期,我们党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十分清楚、十分明自的,一点都不含糊。改革之初,1980年中央政治局就通过了邓小平的长篇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是指导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现在看来,它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执政的纲领性文件。仔细研读上个一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的讲话、谈话,使人明显地感到:这一时期,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充满了一种革命的激情。1985年,有一次他在向非洲客人介绍国内情况时讲:“就国内政策而一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精品精品文档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在这里,邓小平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如果说我们中国国内有两个最大的政策的话,这两个最大的政策不是别的,一是发展民主,一是经济改革。并且,他是把民主问题放在了首位,对这两个最大政策的这种次序安排,决不是随意的。1986年,他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还讲了这样的话:“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重大”“最终”,邓小平把这样最高级的词,都用在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用在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邓小平在我们党内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设计现代化的战略框架时,是把民主政治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略支柱来进行设计的。邓小平为我们所设计的现代化的战略框架,至少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也就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化”,“四化”仅仅是现代化其中的一部分。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文化的层面,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人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自身灵与肉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在物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还有重要的一个层面,那就是制度的层面,制度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搞的各种体制改革,就是进行这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制度的现代化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政治文明。制度的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缺少了上述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我们党所要全面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生命”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假如没有民主,党就无以生存,社会主义就无以生存。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因此,一切珍惜社会主义称号的人们,一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都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主,不遗余力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是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一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精品精品文档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其他内容顺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这个逻辑判断,清楚地阐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各种各样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机勃勃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民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恰当而稳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随着政治生活的发展,人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越来越多地把“协商”方式纳入到民主实践中来,形成“协商民主”。在这样的民主程序中,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条件下,求同存异,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使矛盾得到相对的解决。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因此,民主政治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以其特有的机制,为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白己的要求、表达白己的愿望和不满,提供了不同而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相应的,民主机制也将约束执政党和政府,使其能够依法公正负责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称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民主通道”。在现代社会中,与各种方式相比,“民主通道”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民主之所以能够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以制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这个社会的积极主体。这样,在民主的体制中,每个人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果仅仅从政治领域来讲的话,要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够让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它的渠道来影响国家政策,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融入民主治理理念,并使之上升为制度化机制。这种制度化机制的设计,必须以社会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为宗旨。只有建立一种公平的政治机制,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才会达到政策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而这是在专制政体下截然做不到的。同时,只有将民主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四、民主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监督精品精品文档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民主监督是保障人民赋予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项权力不变质,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监督是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模式中,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关键,不在于也不可能使人民中的多数亲自掌握和使用公共权力。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滥用权力时,如果感受不到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的存在,他手中的权力失去了约束,自我膨胀,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政治腐败。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政治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铁的规律,无论什么社会,概莫能外。从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上看,现在各国的民主制基本上是代议制,西方普遍实行的是议会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议制民主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民主。在这种间接民主制下面,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选民,是将自己的决定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委托给了自己选出的代表。于是,在代一议制政府产生之后,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即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国家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发生了分离。宪法虽然庄严地宣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仅仅是表明了民主政治制度中权力的最终归属问题,但实际上,人民或者说人民中的多数是不可能去直接操纵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实际掌握和运用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
本文标题:(精品)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民主执政”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4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