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附答案)高二第一次月考
【教师用】德卧中学2012----2013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总分:150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说陶渊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甚至在世界诗化哲学中也应占据一席之地,这倒不是说他撰写了多少哲学著作,而是因为他的诗文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梁启超认定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拿两个字概括,即“自然”。他在民国十二年出版的《陶渊明》一书中,曾在一段话中接连用了七个“自然”,表达他对陶渊明“自然精神”不容置疑的肯定。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仔细研读了陶渊明的《形影神》、《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后指出,陶渊明的核心思想旨在“委运任化”、“随顺自然”,“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由此认定陶渊明不仅是一个“品节居古今第一流”的文学家,而且也是“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一位与其前辈阮籍、刘伶皆不相同的“新自然主义”哲学家。中国本土自然哲学的代表就是先秦的老庄哲学。在中国,从古代的苏轼、朱熹,到现代的梁启超、朱自清、陈寅恪全都将陶渊明的精神归为这种自然哲学。陈寅恪说陶渊明的哲学是“新自然主义”,仅是为了区别秦汉以来渐渐宗教化的道家思想,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反而是更切近“原教旨”的老庄哲学。在西方当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最具东方气息,海德格尔(1898~1976)本人也曾与中国老庄哲学有过亲密接触。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萧师毅(1911~1986)年轻时曾与海德格尔合作共同翻译过老子的《道德经》,还不时给这位正交华盖运的老师带去战后德国极其缺乏的面包、黄油、咖啡、香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世英先生曾在其《天人之际》一书中指出:陶渊明的诗颇富哲理,西方哲学家中,似乎只有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陶诗中的哲理相近;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中较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的似乎只有陶诗。晚年的海德格尔面对西方技术社会日益暴露的种种危机,渴望为迷失方向的现代人寻找一条再生之路,“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再度成了他哲学思考的重大课题。海德格尔首先要做的,是将自然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强大思维定势中解救出来。在这条救赎之路上,他选择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作为自己的“盟友”。他说,这是因为荷尔德林是一位本真的、为自然柔情拥抱的诗人,因而又是一位“诗人中的诗人”。海德格尔称颂荷尔德林的这些赞词,同样可以赋予我们的诗人陶渊明。或许可以说,陶渊明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荷尔德林。(节选自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1.关于“陶渊明精神哲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哲学家中,与陶诗中的哲理相近的大有人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典型代表;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中较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的似乎只有陶渊明的诗。B.梁启超在他的《陶渊明》一书中,认定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并表达了他对陶渊明“自然精神”不容置疑的否定。C.国学大师陈寅恪说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是更切近“原教旨”的老庄哲学。其核心思想旨在“委运任化”、“随顺自然”,“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D.陶渊明是一位与其前辈阮籍、刘伶皆不相同的“新自然主义”哲学家。继承了秦汉以来渐渐宗教化的道家思想,切近中国本土自然哲学老庄哲学。解析:选C。A项,错在“大有人在”,原文是“似乎只有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陶诗中的哲理相近”。B项,“不容置疑的否定”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肯定”。D项,“继承了秦汉以来渐渐宗教化的道家思想”错误,原文“陈寅恪说陶渊明的哲学是‘新自然主义’,仅是为了区别秦汉以来渐渐宗教化的道家思想”。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陶渊明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在加上他的诗文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甚至在世界诗化哲学中也应占据一席之地。B.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仔细研读了陶渊明的《形影神》、《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哲学著作后,认定陶渊明是一个“品节居古今第一流”的文学家,“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C.在西方当代,海德格尔曾与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萧师毅合作共同翻译过老子的《道德经》,因而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最具东方气息。D.陶渊明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荷尔德林,这是因为他是一位本真的、为自然柔情拥抱的诗人,因而又是一位“诗人中的诗人”。解析:选D。A项,错在“陶渊明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B项,错在“《形影神》、《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哲学著作”。C项,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3.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再度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重大课题”原因的一项是()A.西方技术社会日益暴露的种种危机,是促使晚年的海德格尔再度将“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重大课题的重要原因。B.西方技术社会日益暴露的种种危机,使一批现代人迷失了方向。为迷失方向的现代人寻找一条再生之路,促使海德格尔再度将“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重大课题。C.海德格尔认为,要想完成“再生之路”的救赎,首先要做的,是将“自然”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强大思维定势中解救出来。D.海德格尔选择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作为自己的“盟友”。他说,这是因为荷尔德林是一位本真的、为自然柔情拥抱的诗人,因而又是一位“诗人中的诗人”。解析:选D。D项不属于原因,而是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的行动以及对“盟友”的赞誉。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帖《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文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戏卢昶曰:“昔流共工①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对曰:“当是才为世生。”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勰②法曹行参军。帝顾谓勰曰:“萧赜以王元长为子良法曹,今为汝用祖莹,岂非伦匹也?”敕令掌勰书记。莹与陈郡袁翻齐名秀出,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争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雎水里。”萧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卒,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盖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而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选自《北史·祖莹传》,有删改)【注】①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②勰:元勰,本名拓跋勰,北魏政治家、诗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耽:沉溺B.尤好属.文属:连缀,撰写C.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再:两次D.莹以文学见.重见:见识答案:D(见:表被动,相当于“被”)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常密于灰中藏火②将有事于西畴B.①为家人所觉②既自以心为形役C.①以才名拜太学博士②问征夫以前路D.①孝文闻之,召入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答案:B(B①②介词,被。A①介词,在;②介词,到。C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用、拿。)D①代词,这件事,②取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莹年少时酷爱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而他却经常趁父母睡熟之后,点火偷偷读书。他由此声名大作,被称为“圣小儿”。B.祖莹吟诵诗文记忆非凡。他在张天龙讲《尚书》时被选为都讲,表现出惊人的记忆能力,孝文帝听到后把他召人宫中诵《五经》并讲述要旨。C.祖莹虽有天赋,但是他文章水平参差不齐,体裁也比不上袁翻、常景。他为人豪侠,但是因为不分好坏,都给予救助,所以有人认为他多事。D.祖莹因才气获赏识。他被征召安排在彭城王元勰府做法曹行参军,后升为尚书三公郎中;他和袁翻齐名,人们把两人相提并论。答案:C(“多”不是“多事”,而是“称赞”)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4分)译文:____(2)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3分)译文:____(3)盖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3分)译文:____答案(1)这孩子的才干,不是—般的年轻人所能赶得上的,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2)您的口才真是如有神助,今天要不是您在场,差不多要被吴地的人屈辱。(3)他大概是讥讽社会生上有些人喜欢剽窃他人的文章为己所用。【参考译文】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祖莹八岁时就能吟诵《诗经》和《尚书》,十二岁成为中书学生,沉溺于书籍之中。他的父母担心他得病,禁止他读书却不能制止。祖莹经常悄悄地在炭灰里藏起火种,赶走僮仆,趁父母睡熟之后,点燃灯火读书,用衣服被褥遮蔽堵塞门窗,害怕漏出光亮,被家人所察觉。因此,祖茔嗜读书的声誉十分大,里里外外的亲属都称他为“圣小儿”。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常感叹说“这孩子的才干,不是一般的年轻人所能赶得上的,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他为都讲。生徒全部会集在一起。祖莹挑灯夜读十分疲倦,不知道天已亮了,催促讲学已经艰急迫,于是误拿了同宿舍的学生赵郡人李孝怡的《曲礼》卷入座。(他的老师)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三篇《尚书》,没有遗漏一个字。孝文听说这件事后,召他入官,让他背诵《五经》的章句并陈述其中的要旨。皇帝开玩笑地对卢昶说:“从前共工被流放到幽州,在边远的北方怎么会突然冒出这样一个人?”卢昶回答说:“当是人才为了时代而生。”祖莹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名望被授任为太学学士。他被征召安排在司徒彭城王元勰府担任法曹行参军。皇帝看着元勰说:“萧赜让王元长担任萧子良的法曹,现在让你用祖莹,难道不是与萧子良等同了吗?”皇帝命令祖莹主管元勰文书。祖莹与陈郡人袁翻一样有名气且才华出众。当时的人因此说:“京师楚楚袁与祖,洛十翩翩祖与袁。”两次升迁做了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曾经在官署中吟咏《悲平城诗》道“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元勰十分慨咀叹这诗的优美,想叫王肃再次吟咏,竟然失言说:“您可否再为我吟咏《悲彭城诗》吗?”王肃于是开玩笑地对元勰说:“为什么把《悲平城》说成《悲彭城》呢?”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马上说道:“《悲彭城》一诗,王公自然没有听说过。”王肃说“可以读给我听听。”祖莹应声答到:“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粱亭,血流睢水里。”王肃高度赞叹并欣赏这首诗。元勰也非常高兴,退到出来后对祖莹说:“您的口才真是如有神助,今天要不是您在场,差不多要被吴地的才子屈辱。”祖莹去世后,被追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祖莹凭看自己的文章和博学被重用。他常对人说:“文章一定要自出心裁,形成独特的风格,怎么能与别人相同呢?”他大概是讥讽社会上有些人喜欢剽窃他人的文章为己所用。而且在祖莹的文书中也不缺乏天才之作,只是这些作品水平不齐,好的和不够好的兼而有之,他的文章体裁比袁翻、常景二人要差。祖茔性格豪爽有侠义,有节气,文士有生活贫困,想依附他,祖莹一定抚恤和救济他们,当时的人们也因此称赞他。(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本文标题:(附答案)高二第一次月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5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