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03财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教案
1青海民族学院《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教案教案基本内容第一章总论1、学习目的及要求:掌握和了解现代跨国公司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以及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中所处的地位;理解价值链的经济含义以及对跨国公司经营特征的影响,以及特点。2、本章重点:在掌握1、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2、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跨国公司的地位3、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4、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价值链的理论。3、本章难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特点理解。4、作业:P12--1、关键概念;2、思考题1-4;3、自测题第一节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基本资料: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诸如:2跨国并购浪潮与国际战略联盟、R&D的国际化、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柔性化、网络化等等;跨国公司目标向多元化发展,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重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强烈关注跨国公司社会伦理形象。而且,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一个理念,那就是“人性化、人文化”。这一系列新变化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尤其是当今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作为实现其目标体系的重要途径,强烈的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更是无法合理解释。因此,本文提出的社会力理论分析框架,不仅可以合理地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新变化,而且还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经济力理论的局限跨国公司理论是研究和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开展全球化经营行为及其规律的理论学说。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属于经济力理论的范畴。所谓经济力理论,就是主要研究跨国公司如何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诸如利用垄断优势对外投资、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高额利润和竞争地位等等。该理论的前提是把企业定位为“经济公民”的身份,这是一切经济力理论研究的大背景,正是这一背景的约束,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历史局限,不能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以及跨国公司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无论是人们所总结的“个论”还是“通论”,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行为时,从来就没有摆脱过经济力理论的束缚。首先、他们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去寻找出路,这就是“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以及尼克博克的“寡占效应”、哈利伯的“货币优势”等众多追随理论耕耘的田野;其次、他们又3从“贸易与产业区位结合”的领域去独劈跷径,这就是威尔士、弗农的“产品周期”、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所开辟的新天地;再次、他们走“折衷”之路企图概全部,这就是邓宁的贡献,先是“三优势理论”、后又补充为“阶段发展理论”,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最后、他们干脆回避外部市场的风险和高成本、转而关注企业内部并形成所谓“内部化理论”,这当然就是卡森和巴特利等大师们的杰作,人们称它为“通论”。还有诸如桑杰亚-劳尔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学派”、“小技术理论”、呵哈隆尼为代表的“投资行为过程学派”、坎度威尔为代表的“演进学派”,还有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凡此种种,他们的理论内核无不围绕跨国公司的“利益中心”、“经济目标”。所以,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其行为的解释从没走出过企业“经济利益”的地域,始终在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动机、目的寻找经济利益的源泉,始终围绕“培育、利用优势,尤其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这一教条来探索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来源以及如何利用,进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所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本质上属于经济力理论。难道跨国公司存在的价值就是创造经济利益?难道“企业的职责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实际上这正是经济学研究的本原,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跨国公司经济人身份的外在意义,真正回到企业行为的经济本源和社会本源。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不仅是经济公民,还是社会公民”。社会公民与自然人公民一样,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现实实践来看,跨国公司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不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等多元目标体系?这些都包含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内4涵,这也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经济力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为跨国公司理论开辟了展新天地,为合理解释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追求伦理形象找到了理论依据。二.跨国公司理论新发展——社会力理论分析框架什么是社会力理论?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社会力理论的分析框价如下图目标多元化经营战略新变化新价值取向新使命: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多元目标体系:经济、环境、人文、社会四大目标环境力声誉力和谐力新型的、具有伦理形象的跨国公司图:社会力理论分析框价(一)跨国公司实践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背景1.经营战略的新变化——跨国公司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与国际战略联盟成为主要跨国经营战略、R&D的国际化已经把跨国公司带向了新的时期、新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如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和网络化、在所有变化中都贯彻“人性化、人文化”的理念,这些新变化都标志着跨国公司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5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2.公司目标多元化——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企业目标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跨国公司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是目标之一,实际上,跨国公司在原来的经济职能部门基础上,增设了社会责任部、或商业伦理部、或道德委员会和环境委员会,其权力也在其他部门之上,这样就把追求社会伦理形象作为跨国经营目标,同时还要把保护环境作为己任。因此,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3.跨国公司行为价值取向的新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上关注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标准,并以此作为跨国公司联盟与合作的基础。现在西方跨国公司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不是以产品、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来确定,而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作为衡量尺度,以伦理道德形象为判断标准。《SA8000标准》作为第一个全球性的道德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与实施,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这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中找不到合理的理论元素来予以解释。这在客观上需要新的6理论来诠释跨国公司价值取向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应运而生。(二)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权变性1.研究的出发点——从发展经济力关注经济环境,向发展社会力关注社会环境转移。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作为经济力理论,自然应该研究公司经济力的形成、作用、并关注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地位,这是历史决定的。但是,环境与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时代赋予跨国公司新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作为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使命,使跨国公司角色及其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跨国公司社会属性的增强和对伦理形象的高度关注,因此,跨国公司理论出发点也自然应该转向发展社会力、关注社会与环境的研究,研究社会力与实现公司目标之间的关系。2.研究对象的定位——“经济公民”转向“社会公民”。经济力理论把跨国公司定位为“经济公民”,它的理论渊源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把经济主体假设为“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人的特点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通过抽象以避免陷入对“人性”的无边际的争论,以更有效地讨论经济学主题。然而,这种抽象实际上就是将人当成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显然,这种“动物”本身并不存在。这一假设成为两百多年来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实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以此为基础,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研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原因和行为规律,而且偏重于经济人的获利权利。而当今跨国公司,处在与全球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更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人,而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人”。当跨国公司的身份转化为“社会公7民”时,它的权利和义务都发生了变化,在尊重权利的同时更关注其对社会、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分析框架,正是依据了跨国公司“社会人”身份的现实,使新的跨国公司理论——社会力理论更加适应了时代、更加大了理论的解释力度。3.研究方法的回归——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方法是“道德哲学”。其实,道德哲学本来就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经济学原本就出于哲学。众多经济学家都是哲学大师,如:以《人性论》扬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亚当•斯密(1723~1790)的第一部著作就是《道德情操论》,然后才是《国富论》;八岁之前就可以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原著的英国天才约翰-穆勒(1806~1873)首先出版的书就是《逻辑系统》,随后才是经济学著作。还有许多哲学功底深厚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教导学生注意哲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有应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的著作如《有闲阶级论》、《新教伦理学》等等。然而,哲学的逻辑理性在研究哲学时突出因果关系,不能因果倒置,但是,那些抛弃哲学研究的经济学,一会儿说价格决定供求,一会儿说供求决定价格,总无定论。实际上对价值、等价交换、自由、所有权、公平等基本概念,如果离开了哲学就不叫科学的经济学。然而,在抛弃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后又试图求援数学,使经济学数学化,在数学工具的选用上几乎覆盖了一切数学领域。然而,这其中充满了对数学的误用,甚至借数学的科学名义进行虚假的伪科学的传销。数学本身和哲学有着内在的渊源联系。如果认为应用了数学就是科学,而忽略了与哲学的一致性,任何学科都无法因此取得科学的地位。目前,经济学离数学和哲学的结合还相距甚远。当8经济成分中,精神产品的总量超过物质产品时,经济学的理论对精神产品的解释乏力;一切经济学基本概念都针对纯物质商品定义,需求理论对最能反映交换本质的非货币交换自然也就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其实,经济学与哲学本来应该是紧密联系的。最基本的概念“价值”原本就是哲学概念,从经济学建立以来就应该保持与哲学的一致性,可惜的是经济理论研究偏离了哲学的本原。任何学科发展到极致,都必然地回归到哲学。经济学必须回到与它的出发点相一致的道路上来,否则就是经济学的终结。跨国公司理论是企业经济学的分支,它的发展完全应该回到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哲学上来。其实,反映跨国公司交换本质的非货币交换,本身就是企业的社会伦理关系,也只能由道德哲学来解释,并运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跨国公司新变化,形成本原经济学的跨国公司理论,从而走出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俗套。4.研究内容的重心转移——以研究跨国公司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运行机制为主,转向研究跨国公司使命、目标、及其新的运行机制为主。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使跨国公司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从而使跨国公司角色及其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而决定的跨国公司行为也与过去不同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跨国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使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重心,转移到研究跨国公司新的使命、新的目标、新的运行机制上。(三)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研究对象1.跨国公司新的历史使命9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
本文标题:03财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7677 .html